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课改两年多来,绝大部分科学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科学课要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教师让学生盲目地探究,没有适时的导和教,我们把它称之为“神化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是无效的;二是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教学强调以探究为核心,而要取得探究活动的预期教学实效,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预设活动细节,精心准备典型材料,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推进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并进行合理的活动延伸。一、充分预设活动细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要,充分预设教学细节生成资源,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紧扣细节,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就能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就能让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张敏 《学周刊C版》2011,(11):136-137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科学的预设”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设计预案.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对基础知识准备水平、思维能力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思路设计、假设、预见、预测.把教材、学生等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重组预设.在教案的编写上要为生成预留出弹性空间.要制定出各种应对非预设性生成的教学预案.使学生在科学的预设内生成.于生成中发展。“科学预设”的目的是要努力地促使所有的“生成活动”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课改两年多来,绝大部分科学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科学课要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住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教师让学生盲目地探究,没有适时的导和教,我们把它称之为“神化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但也有不少教师觉得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跷跷板: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预设就没用了,对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精彩生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怎样去突破学生认知的难点,这无异于“守株待兔”!其实,“预设”和“生成”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课前解…  相似文献   

6.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已成为指导科学教师组织开展课堂探究活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切身感受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真实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参与材料准备的过程.提供探究的条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让其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让学生亲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科学学习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科学活动的深化必须要将学生的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在白己的空间里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搭桥铺路。下面将平时积累的几则“教学小记”写出米,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课前的精心预设,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还应独具慧[,及时将动态生成资源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预设范畴之中,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从而真正让课堂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一节教研公开课上,我让学生回答三角形、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给学生提供很多相同或不同的梯形硬纸片,探究梯…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教学过程具有丰富和鲜活的生成性。“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生成并非信马由缰,随处都要探究,随便都能生成。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预设具有探究意义,有弹性的、柔性的探究点;预设当探究遇到困难时,怎样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思考;预设课堂生成的前景,应变的策略,并留有弹性的空间。课堂实施中,教师要活用预设,巧用自己的激情和机智给学生送去一抹阳光,让学生在智慧的分享,心灵的碰撞,个性的张扬中映射出七彩的斑斓。一、在揣摩词句中生成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中的精彩词句含蕴…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一个多元其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教学过程具有丰富和鲜活的生成性。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生成并非信马由缰,随处都要探究,随便都能生成。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预设具有探究意义,有弹性的、柔性的探究点;预设当探究遇到困难时.怎样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思考;预设课堂生成的前景,应变的策略,并留有弹性的空间。课堂实施中,教师要活用预设,巧用自己的激情和机智给学生送去一抹阳光,让学生在智慧的分享,心灵的碰撞,个性的张扬中映射出七彩的斑斓。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机智的教学方法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但预设要留有空白,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学生真正“亲历科学探究”?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标、有意义的教学行为,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进行恰当地设计和教学组织。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握探究方向设计教学时,教学目标往往被有些教师看成无关紧要的“官样文章”,填写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文  相似文献   

15.
"非预设性生成"是学生不满足于课程学习目标而对知识做出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是课堂中的宝贵资源.正确处理好"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促进课堂预设生成的同时,善于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并因势利导,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与发展创新的平台,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落实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6.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师生在“互助合作,自主学习”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程度,精心预设教学的实施蓝本,  相似文献   

18.
沈争光 《成才之路》2010,(35):I0018-I0019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9.
数学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更主动地去学习。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实现这一理念,就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学生探究。什么叫探究性学习?简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