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提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具有独特的实践观和反思性,以其为基础可以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所具有的实践特征。本文认为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启示:第一,实践中积累: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第二,实践中反思:重视教学经验的反思。第三,反思中超越:培养教师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师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浪潮。以往的教师教育只注重教师理论或实践的培养,而"反思性实践者"则注重教师通过实践批判地反思自身理论、消除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因而更加符合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因此,拟借助U-S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平台,探讨培养具有实践优势的反思性教育硕士的现实意义,从而唤醒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激发反思行动。  相似文献   

3.
论后殖民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西方理论从近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演变和西方当代最新理论流派———多元文化理论、第三世界理论、全球化理论、文化研究的互动中考察了后殖民理论的源流,认为后殖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逻辑相连的三点,即揭示学"后面的主义"实质、指出知识"后面的权力"性质、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结合后殖民理论的讨论史讨论后殖民理论自身逻辑必然要引发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西方思想的二重性、什么是非西方文化的真实"、怎样定义非西方文化的自我、它者话语还是自我话语  相似文献   

4.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哥本哈根学派是批判的安全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它针对80年代以来安全议程的扩大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新的安全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认为: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具有特殊的修辞逻辑"和主体间"特性,但安全只是一个有限的目标,非安全化才是更高的目标;该派把部门"作为研究不同类型威胁与不同方面安全的透镜,划分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环境五大安全部门";它还通过安全复合体"理论揭示了地区动因对地区安全结构模式的作用。该派吸收综合了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平研究等多种理论方法,其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欧洲特色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反思性是教师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学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两种民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的两种民主观○朱志敏[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思想文化十分活跃的五四时期,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民主观———平民主义"和贤能主义";平民主义"民主观强调人权"、国民政治"、劳工神圣"等观念,主张在打破一切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上,通...  相似文献   

7.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较为系统评述了当代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思想影响、学术历程及主导理论,认为:格尔兹作为象征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格尔兹的学术历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即由初步显示对宗教生活和符号体验的兴趣,到对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再到对符号和文化的重新关注;格尔兹在描述、地方性知识、文化理解等领域的研究方面都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意味,即肯定人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并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由此他也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最早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来,格尔兹的文化观有可能忽略文化的多元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可能导致对非西方文化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格尔兹充分肯定了边缘意义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应把表象"与思想"作为描述认识矛盾运动的核心范畴,因为这对范畴表征着感性"和理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现实化,合理地表述了认识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助于构建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新范式;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包括思想把握"表象即感性具体"、思想蒸发"表象即理性抽象"、思想重组"表象即理性具体"三个阶段;以表象"和思想"的矛盾运动解释认识过程,有助于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达到对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的实践论理解  相似文献   

9.
教育社会学诞生之初,研究者们便以"超越常识"作为论证其学科权威性的依据。近20年来,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涌现,这一观点受到了措辞学的质疑。在措辞学的视野下,这一论点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而只是一种措辞工具。面对措辞学的解构,教育社会学应坚持反思性的立场。对此,布迪厄所提倡的"反思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是非实体论的,其批判"一词反映了这一思想的过程论色彩,当法兰克福学派从事社会批判时,有意忽略了批判对象的实体性,突出其精神形态的性质和逆动"过程,着重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批判主要包括广义的文化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中的虚假意识"、狭义的文化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性,以及哲学批判———批判资本主义思维方式的肯定性;社会批判理论不是以构建社会乌托邦为其理论终点,而是在乌托邦的名义下倡导艺术复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西方的反思性教学理论,并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证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反省,从而帮助学生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找到合理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布迪厄思想的分析,展示了布迪厄理论的学术图景,分析了场域理论和文化习性理论,揭示了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的新的思想维度,考察了学术人的反思性品格,进而对身体视域和诗学精神的独特关系作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主要包括以非生产性劳动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元因素作为划分阶级标准的新小资产阶级"论,以是否具有与传统的工人阶级不同的特有的劳动条件作为分析标准的新工人阶级"论,以人们在生产中是否具有双重职能作为分析标准的新中间阶级"论、专业—管理阶级"论;这些理论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西方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又反映了西方理论界阶级分析标准的新变化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是信仰的二级张力结构理论,即根据信仰之终极性的超越"的本质,确立信仰的一级张力结构是从原发点"到一般超越目标"的超越,二级张力结构是从一般超越目标"到终极超越目标"的超越;提出了重建信仰的经济、人、文化的三大基本维度,即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超越、从市场经济向后市场经济超越,从人的依赖关系状态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超越、从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状态超越,从神圣文化向现代性文化超越、从现代性文化向共产主义文化超越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阶层分化的历史前提是准身份现象"和社会正常流动的无渠道状态;阶层分化的历史契机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和最初的发展;中国社会分化过程中有四种基本阶层类型,即基本阶层(工人和农民)、新兴阶层(乡镇企业职工和企业家阶层)、复新阶层(个体劳动者和失业者阶层)、边缘阶层(军人、大学生、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干部等);阶层分化的主要特征是两栖人的出现,各阶层的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问题过早出现,因社会分化的急速发展而使学历因素"的实际地位飘忽不定,阶层间的政治差距缩小、经济差距加大;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进步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反思性教学理论是近年来在欧美兴起的教学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课型、学生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教学反思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著名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思维的研究。在20世纪初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兴起反思之风,教育领域深受其影性思维"这一重要概念,论述了反思性思维与教学过程的关系,奠定了教学反思理论的基石。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等的研究成果(如提出“反思性实践”概念等)大大提高了反思教学研究的水平。之后,教学反思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在此思潮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推出《反思性教学》(作者熊川武)、《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者金国良等)等一批著述,介绍教学反思的理论,探索这一理论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中探讨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主义源头的庄子思想,认为:庄子思想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从较高的哲学理论层面对自然作出系统观察和描述的理论体系,它把气看作是构成人与万物的初始要素,提出万物变化的动因在于自化,明显地意蕴着对必然和规范的否定;庄子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逍遥于天地之间",努力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这对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奠定了最早的精神基础;庄子的虚静无为"原则不仅构成对仁义"的社会道德的批判,而且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好知"的社会行为,在反文明倾向的理论形式的背后,蕴藏着浓厚的人性、人道的感情内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多宣教式讲授、少学理性反思和多批判性论断、少建设性对策两种现象,提出教师应该增强"反思性构建"意识,既要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也要阐释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对策性建议,同时强调要把握"反思性构建"中"反思"的尺度和"构建"的要求,做到反思实事求是,构建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尝试以反思性学习为理论支撑,以混合式学习理论和交互白板技术为依据建立"生物学反思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探究在创设教学情境,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促进师生反思方面,交互白板的支持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