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学科规训理论视角探索学科演化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发现学科发展是在内部动力驱动和外部动力保障下实现的对知识的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内在生发过程,遵循"知识—教育实践方式—权力"的动态演化逻辑.反思时下我国一流学科发展动力机制,总体呈现出政府主导、模仿借鉴和自上而下的外推式发展特征,在充分发挥外部动力积极作用的同时,因难以充分扎根本土的实际情况而无法有效调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滞着一流学科的深入发展.突破这一困境,高校应适度转变一流学科建设理念,构建起以知识逻辑为主的价值导向、以本土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和以基层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组织团队,全面激活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一流学科本土化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规律是制订大学规划与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是内在基因与外部环境合力的结果,作为组织形态学科的生成其内部依据主要体现为知识形态学科的科学范式的形成,具体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同一话语体系、学科信念、同一价值取向和相同的研究工具;外部条件包括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学校规划、良好的学科生态等方面。自然演变、自觉繁衍、外部催生、主动播种是大学学科组织生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评估的绩效导向使得国内一些高校弱势学科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生存困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动态支持"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发展重点学科必须要弱势学科无条件价值让渡,而是要在"双一流"建设视野下正确、合理评估弱势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统筹学科生态系统的多元合作、协同发展,建构共生型、培育式、相互价值让渡的学科生态系统。弱势学科必须基于自身发展逻辑强化学科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学术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率,从而生成自身存在的"生态合理性"与"生态现实性"。即在学科结构上,强化弱势学科与一流学科间的交叉、融通与共生;在学科发展策略上,探索弱势学科与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所处区域经济、文化特色的内在关系;在学科人力资源建设上,注重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积累学术研究的群体,夯实学科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国内外六大学科评价的指标体系出发探析当前学科评价的价值取向可以发现,当前的学科评价仅仅是基于学科投入要素的评价或基于学科产品的评价,在其主导下的一流学科建设也表现出"粗放型"的学科生产投入要素建设和"学术GDP"导向的学科产品建设两种错误倾向。学科建设本质上是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一流学科评价本质上是评价一流学科的生产能力。走向基于学科生产能力的一流学科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科产品的有效性和学科的社会服务问题、学科生产的投入成本和学科建设的效益问题、学科的整体性和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中,保障取得政策预期效果的要点主要包括遵循学科建设内在规律更新学科建设理念,平衡和妥善处理学科建设与评估的关系,强化学科建设的反哺与造血以及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和学科调整,注重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彰显中国特色和实际需求的学科建设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存在二级学科的数量关系、学科的科学性与其意识形态属性内在的统一性关系、发展的内部机制与其外部环境机制的关系、学科队伍的结构关系、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批评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不平衡,制约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厘清调整与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的创业环境研究是建立在外部环境观基础之上,将环境作为企业的外生变量,作为创业环境研究的重点。然而,依据系统环境观,创业环境也包括一种内生变量,即创业内部环境。本文从企业内部微观环境和外部宏观环境两方面分析吉林省创业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二者形成良好的动态环境,促进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创业生存和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活跃和成长。  相似文献   

8.
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目录的高校,其学科建设自应对标"一流",但作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不同领域专门人才的专业建设是否有对应的国际"一流"标杆呢?"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内涵、关系如何?结合航空专业的建设,我们该如何理解一流标杆?我们认为,我国的航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我国航空业发展的实际,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培养符合中国乃至全人类当前及中、远期发展要求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以人才质量是否能很好地支撑航空强国梦的实现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是否"一流"的根本准绳。其有别于一流学科的建设,又与一流学科的建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一个成人学校,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必然与社会上各种组织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自觉地运用公共关系的外部公关职能,处理好学校与外部的各方面关系,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对于成人学校和成教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一、外部公关是成人学校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说成人学校的内部公关,旨在"内求团结",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成人学校的外部公关,则是"外求发展",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它要沟通、协调的是与学校运行过程发生一定联系的所有外部关系,如生源关…  相似文献   

10.
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要求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这要求在对外与对内两个维度上致力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学科外部层面,人文社科要与理科、工科、医科农科相互交叉融合,互相借鉴研究方法、转变研究范式、解决新的问题;在学科内部层面,要打通各个学科内部日益建立起来的专业壁垒,解决过于精细化分工带来的视野局限性问题,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突破与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法学学科内部的高度细化造成法学学科内部的互相隔阂,脱离了法律的运行规律,有害于法学的研究和教学。以民法为代表的私法和与宪法行政法为代表的公法学科必须互为知识供给、交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协调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法律服务于人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本意是要破除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困境,给各高校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营造一种公平发展的秩序和环境。但是由于经费分配中的差序格局未曾改变,经费支撑下的非公平竞争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事实上加剧了原有的竞争生态,学科成为一种特定话语。中国大学实践中的学科基础极为薄弱,呈现出奠基于现代治理技术之上的规划性和外力驱动性。"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思本源性的机制问题:一是"一流"概念的含混性导致一流学科建设的非理性化和功利化;二是学科建设多呈现为投资驱动、权力推进、资源依赖和人才大战,缺乏扎实的经验积累和自组织性;三是学科建设评估易走向以重量级人才数目、多少项目和资金等显性指标来测量,难以落实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等隐性指标上。  相似文献   

12.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托尼·比彻将知识划分为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借助于这种分类方法,学科可以划分为:纯硬学科、纯软学科和应用学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学科的发展逻辑存在差异:纯硬学科主要遵循的是知识演绎逻辑;纯软学科的发展以社会与政治逻辑为主;应用学科主要是以实践逻辑为主。这种差异为一流学科分类建设提供了依据。中国一流学科建设应该通过分类引导,实现分类发展;通过分类评价,对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创设学科交叉融合的外部环境,促进一流学科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省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政策具有的理想导向型、外部推动型和资金投入型三大突出特点。总结省域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重表象而轻内涵,重投入而轻培育,重规范而轻特色三大典型矛盾。分析矛盾背后的三个深层次原因:学科的内在生成逻辑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资源配置天生偏好“外部推动逻辑”,从而导致“制度性低效”;“双一流”建设严重依赖政府外部推动,在制度缺失的情境下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以“向上负责”为主,缺少立足地方特色的“向下负责”意识。尊重大学自治和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制度建设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是理性推进省域“双一流”建设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松散耦合机制下,不同学科发展既保持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保持与组织的互动关系。松散耦合机制保护了不同学科采用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举措应对环境和追求合法性。松散耦合型学科治理有利于应对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碎片化,顺应了大学组织特性和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新。学科治理中的评价评估、资源配置等应按照不同学科规律与特点进行,体现不同学科特色,避免用统一机械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科。同时,应通过共享价值和组织文化建设加强学科的耦合性,促进学科整体提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影响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宏观的政策环境、旅游业环境以及旅游人才资源环境等方面。内部因素包括高职院校参与的能力、旅游企业参与的意识以及学生的职业能力等方面。上述各影响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要想使校企合作顺利、有效、深入、自发地的开展、必须系统研究各因素的关系,使其有利于校企合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是高校长久发展的重要追求,能够促使我国的高校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双一流"的提出也是有相关的理论依据,并且具备一定的历史性质,其重点内容是为了能够打造出世界的重点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来带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高校来说,要结合自身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来决定自身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对"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学科整体布局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校某些学科未来所具备的增长点,并且结合教育政策发生的变化,对学科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视阈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既要考虑与行业之间的外部环境,也要考虑高校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反思脱离行业后的原行业特色高校,在遭遇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学科发展的内部环境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利用生态学原理观照行业特色高校,重建新的学科发展路径,重构新的学科体系,能够使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在良性、协调的环境中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健全的学科制度是发达国家成就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所在。通过对美国新闻传播体系中声名卓著的两所新闻学院的学科制度变迁的梳理,发现这两所一流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具有以下共性特征:"外部评价"(如基金会捐赠)对新闻传播学科方向的划分和设置有着重大影响;依托"课程项目增减"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用"小班授课,顶点应用"的模式组织教学;坚持使用"共同治理"进行学科管理,上述种种特征共同构成了新闻学院的学科建设制度,为我国一流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学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传导的"组织范式,其成长过程具有遗传与变异、竞争与合作、适应与发展等生态学特征。世界一流学科生成于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之中,那么,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一流学科的生长基质——学科生态系统,而非本体论或实践论意义上的自我审视。组织生态学为学科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以学科组织个体、组织种群、组织群落为基本单位,围绕知识材料的生产、传播、应用等活动,形成一个自然演化、动态生长、自我调控的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学科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及其演化机理,其中,学科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由学科组织、耦合网络、治理结构、绩效考核四个方面构成,它们为学科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学科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主要体现在学科组织个体的生长、学科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学科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调控,前者观照知识增长、学者使命、组织结构对学科组织生长的推动作用,后者重视学科组织间的有序竞争、协同共生,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变革。  相似文献   

20.
郑石明  要蓉蓉 《教育研究》2021,42(3):113-125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学科作为重要的评价单元必将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如何建设学科生态系统和选择实践路径仍需探索.优化学科生态系统需要打造学科群、突出"高峰高原"学科发展优势和树立学科品牌.因此,各高等学校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学科内部生态系统和学科群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完善动力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协调学科发展和推动学科开放,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以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