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一平 《文教资料》2010,(20):49-50
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教师就要使"道"与"术"有机统一,即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有机统一,让教学模式成为统一"道"与"术"的纽带,让《语文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成为统一"道"与"术"的范式,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统一"道"与"术"的孵化器,让校本研修成为统一"道"与"术"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教育中,"应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学生总是被告知"应该"做什么,而"我想"做什么则往往被忽视。教育者基于各种理由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却很少问学生"我想怎么样",久而久之,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应该"话语的肆虐与"我想"话语的失落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在教育中的丧失。自主性的缺失,其后果是多方面的,既...  相似文献   

4.
刘茜 《文教资料》2011,(16):74-75
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自体,在面对诸多异域文化的同时,不仅要着力加以守护自身的音乐文化传统,而且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包括对它们的尊重、欣赏与接纳。本文以"粤乐"为研究对象,试析其音乐文化中的"多元"与"一元"之间的协调统一能力。  相似文献   

5.
"吱——"我不耐烦了,与其在这儿呆想这道永远也想不出来的奥数题,还不如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椅子"见"我突如其来猛地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地向后"退"了几步,发出了一声刺耳的尖叫。  相似文献   

6.
陈瑶 《文教资料》2011,(2):93-94,65
老子以水喻道,"水意"象囊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水性与人性的完满结合,正是老子对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7.
《管子》中有大量的道家、法家关于"道"和"法"的论述。但不同于一般道家和法家学派的是,《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采用了"因道全法"的手段,将"道"与"法"两个概念相结合,以道家哲学论证、充实法家政治,为恢复天下秩序和实现齐国君主争霸的目的而出谋划策。这种道法结合的手法为韩非子所发扬,开秦汉之际诸子合流的先河,以便更好地为君主专制服务。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的名词所有格通常译为汉语中的"的"字,因此有些同学就认为汉语中"的"字译为英语of所有格,相互对应,不会有错。其实不然。要想正确译出汉语的"的"字,只有真正理解这个"的"字与名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绘画是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它在唐宋时期走向高峰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其过程是"丹青"衍变(渐衰)与"水墨"滋长(渐兴)互为表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11.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春芬 《考试周刊》2011,(51):84-85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巧练,总结了学习数学三部曲:加强"说话"训练,夯实理论基础,形成技能技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看、想、说、画"训练,认真审题,说清思路,寻求数量关系;注重一题多想、多变、多解训练的"多变"综合训练,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郭凯 《考试周刊》2011,(37):24-25
"达人"不是新词,古代汉语中的词义为通达事理之人。现代汉语中的"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是借形词,指对某行业比较精通、对某领域比较专业的人。"达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先哲"因材施教"的遗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有识之士发出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呐喊,再到现在教育界提出的"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加快演进"的口号,都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我们在具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最终使得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而这个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6.
李恒蔚 《教师》2011,(2):15-15
"道"和"技"是教师职业素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道是本源,是根,技是表象,是艺术表现手法,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其次才是技巧。一定要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特别是要把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使技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相似文献   

17.
金雪芬 《考试周刊》2011,(54):67-69
"言"和"意"的矛盾统一关系是言语的基本矛盾,是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存在一定的动态转化关系。"意"是个性化"激情"阅读的根本,它既是阅读的前期准备,又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还为写作的蓄"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同样,"意"是写作的"催情剂",没有"意",谈不上"言"。只重视"言"而忽视"意",无异于舍本逐末。个性化"激情"阅读与"催情"写作两者并举,方能实现"言"和"意"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刚 《中学教学参考》2012,(12):113-113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的学生很想认真学习但总学不好,也有的学生不想学习甚至讨厌学习,这些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学习障碍,我们把他们称为"学困生"。作为中学教师,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努力让他们转化为"优生",也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下是本人将"学困生"转化为"优生"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曹明伦教授在其新作《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中首次以全景视角,界定并区分了"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以二元划分结束了对翻译目的之认识的多元化格局,廓清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对重新明确翻译的本质属性、界定译者的根本任务、规范译者的基本行为、保持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避免学科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