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阐释与论证──评《文学创作:系统的心灵创造工程》徐敏就文学批评理论的学科角度来看,对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理论界一般都把它的范围限定在心理学的视野之内,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把握文学创作,这已成了研究的基本前提。尽管文学创作过程中掺杂了诸如直觉、灵感、...  相似文献   

2.
尽管直觉的产生极为突然,但其生成决非偶然.就思维主体而言,其直觉的生成必有其相关知识的积累,也分别表现为不同的境界:灵感、顿悟与直观.尽管直觉有其生成条件与情境的差异,但却有着其共同的特征:突发性、整合性和统摄性,在方法上都会运用联想、类比等逻辑方法.直觉生成不仅与思维主体的知识积累相关,还与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这就决定了直觉生成类型的多样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视角看,直觉思维可以分为经验直觉、知性直觉和理性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直觉思维表现为思维主体思维的超越性、创造性、应变性,进而使其能捕捉科学研究中的灵感、把握其机遇.直觉思维还在主体的现代管理活动、文学创作、道德活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杂语性是文学面对的语言现实,文学性的获得在于消除杂语对文学性的分解力,而文学性的心理基础在于刨作主体的直觉能力.直觉对杂语具有统摄作用,并使之由实用语言转化为直觉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直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直觉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认识,其主要特点是心灵凭借意志钻入对象内部。直觉对于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文学意象的整体把握,消除语言的杂语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新思维贯穿于一切创造性研究和活动中,创新思维中的统摄思维、灵验通变思维、直觉、灵感思维在培养开拓型、抗挫型、智慧性、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和美的规律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包括文学欣赏活动中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离不开思维。思维越活跃,文学创造力就越强。思维作为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就其思维规律看,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叫艺术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其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具有顿悟敏捷、新颖独  相似文献   

7.
灵感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现象,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灵感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过程,为理论界探讨提高主体创造素质的途径提供参考。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灵感现象的本质作了探讨,论证了灵感的实质是以直觉力为媒介的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的最佳思维状态,分析了灵感的构成要素,对直觉力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二部分对灵感的发生过程作了深层次的分析,阐述了灵感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梦活动中灵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当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对灵感和直觉的复杂心理现象作新的阐释,揭示灵感和直觉是创新思维主体心理的协同机制,分析了灵感和直觉活动中所发生的协同关系,指出对灵感和直觉心理现象的协同论的新阐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过程的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灵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本质差异。直觉有赖于形象,但直觉思维凭借的并不仅仅是事物的形象,还包括科学创造中的灵感状态,而灵感并不能概括所有的直觉思维。本文将着重对直觉思维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途径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与形象思维、灵感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有着本质差异。直觉有赖于形象,但直觉思维凭借的并不仅仅是事物的形象;直觉思维包括科学创造中的灵感状态,而灵感并不能概括所有的直觉思维。回顾人类发明创造史,直觉思维存在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直觉的判别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实体、现象、词语符号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这种判断和理解不是分析性的,而是直接对整个形势作出的把握和概念性的决策。如1904年汤姆生提出“电子浸浮于均匀…  相似文献   

11.
直觉是无准备的大脑对世界的直接洞察,灵感是有准备的大脑的突然闪光。直觉是“看”出来的,灵感是“悟”出来的。从以上两个层图把直觉与灵感区别开来。直觉的发生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感知、共鸣和判断三个阶段。就直觉的本质而论,它是主客体对应相似的信息块共鸣的产物。直觉可划分为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两大类。艺术直觉又可划分为艺术型外直觉和艺术型内直觉两种,它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着从生活中捕捉原型意象、激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突破创造者认知心理结构障碍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和批评中出现的众多饮食譬喻,蕴含着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文学观念。这些文学观念的表达在譬喻的语境中更显自然、贴切、鲜活和生动,显示出譬喻性直觉思维的某些科学性层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理论别样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时代和新的语境之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对大学文学课的教学作出新的探索。即使是一些传统的方法,也应有所改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阅读在文学的学习和教学中都理所当然地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是开启文学心灵之窗的钥匙。在当代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将精读、分类阅读、直觉阅读和索引阅读相结合运用,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会作品的意蕴,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培养阅读技能,提高文字感受和运用的能力,使文学课的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透视池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池莉现象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池莉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市场规律支配的环境中,作家如何在作品的文学性和大众化、商业化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黄药眠与学创作终生相伴,但20世纪中国学史上却未能留下他的名字。作为一个艺理论家、批评家,他的艺观一直在追求学的独立品格和服务于现实两之间左冲右突,难以取舍。学的审美追求与政治功利的现实需要互相掣肘,理论主体强烈的政治幻想与艺术直觉、逻辑思辨相互排斥。两处在紧张对立之中,损害了其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他未能成为20世纪卓然独立的理论大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中的两极,厘清这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问题意识需要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培养,尤其能从原始期刊和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中获得。文本细读十分注重“直觉判断”与“第一印象”,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细节”的隐喻意义和语言的“能指”功能。问题意识与文本细读实质上秉持着一种“合理的误读”精神,烛照了文学研究的盲区和空白地带。  相似文献   

18.
重庆抗战时期文学既是重庆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战时重庆特殊的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重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战时重庆文学所凭借的重要文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成就了战时重庆文学的繁荣,也给文学史留下深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任何理论概念的界定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与其陷入名实之争,不如探讨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的可能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与本民族传统艺术精神吻合,与世界前沿理论趋同的特点,并有可能与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如果在本土性、前沿性、学科性三个向度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正面建构,可以使这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