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文艺理论学派林立,模式纷呈。但无论是本民族的,还是西方的,大都存在这样的不足,即往往偏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忽视甚至取消对于读者接受意识和接受过程的研究和探讨。欧美形式主义者就认为“美学是一个封闭的语言整体”,“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作家和作品对读者“处于支配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要凭藉过去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去再现作品所展示的图景,而且还要补充、丰富作品的内容,在此意义上说,读者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本文试图以《金瓶梅》的评点者张竹坡的阅读心得为参照对象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一个“召唤结构”,也存在着“意义未定与空白”。“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是作者有意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内容。”“空白”不但赋予读者参与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而且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  相似文献   

5.
阅读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召唤结构”,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会有不同感受,从接受美学角度说,这是由于每一部作品都有许多不确定点,它形成的“召唤结构”因读者经历、文化修养与性格气质的差异而形成认识上的区别,以此着重对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和贾平凹的《古炉》为范例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9.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10.
读者意识是作家对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先期预设,是作家创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作家的读者意识,伴随着传播媒介的现代变革而渐次萌生.冰心的读者意识是对时代要求与读者审美意识双重呼应的产物,一方面,冰心敏锐把握时代症候,关注社会民生;另一方面,尊重读者的情智和阅读积极性,以文体的创新性和艺术的情趣性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情.然而,冰心的读者意识却未能发展成明确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主体意识,呈现出主体的潜隐形态.  相似文献   

11.
何谓阅读,信息论认为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心理学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即作品,作品是作家创造的产物。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姚斯语)。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者或作品本身所决定的,而且包括读者的阅读发现,可以说,阅读活动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教育家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作家创作的作品与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笔者将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五位美学家创立,是西方文学研究领域里重要的美学派别。接受美学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维时空中研究文学,尤其着意突出读者的接受意识和再创造在文学价值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文本本身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  相似文献   

14.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前面的“幽雅、宁静”同后面的“热闹、风流”表面上互相矛盾,评论者大多意识到这一点,但只是围绕着“宁静”与“不宁静”,游移于“喜悦”与“忧愁”之间,做皮相之论,缺乏深入的分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互动过程。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是作家创作意图和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粱月艳 《文教资料》2013,(25):76-77
接受关学不仅为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予了中学语文教学诸多启示。值得语文教师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读者。这启示我们.在“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活动的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召唤结构”启示我们“诗无达诂”,对于诗歌的鉴赏。学生各执己见是很自然的现象。应容许学生见仁见智,提倡个性化阅读。“期待视界”的理论启示我们,旧知解读或拓展延伸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