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新工科建设的现状分析,结合多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经验以及现阶段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围绕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提出校企共建"智能楼宇"产业学院的新工科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新挑战的回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政府、大学、教师、学生、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要求新工科建设应解决好几个问题:新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新工科建设中的教师问题、“自上而下”改革与局部改革的选择问题、校企协同合作的问题。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促进新工科建设持续发展,根本途径在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分类、分层次改革,完善校企协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在新经济背景下改革的新方向,建设新工科的意义重大,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新工科的重要内涵。面向现代邮政业的新专业——邮政工程——对人才的需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本文拟主要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邮政工程专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并提出面向行业新需求的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以及学校评价学生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思想的要求,增强港航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意义,提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从优质资源建设、创新虚拟教学方法、校企合作以及管理与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省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教育教改的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动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企业实践学习、科技服务企业及展赛促学等产教研融合的实践教育,且积极引入大数据智能科技助力专业新工科建设,从而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作用于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16年加入"华盛顿"工程认证协议之后,"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历经"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我国的"新工科"建设走向纵深。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研究实践,仍有诸多困难。文章从新工科的内涵出发,将"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等三类,并分析了"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理路,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课程内容设计的新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标准等四个方面。浙江省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浙八味"行动方案,浙江高校如Z大学、H大学、K大学、N大学分别通过课程群建设、复合型专业建设、建立"新工科"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学院集群和专业集群等方式有效推进了"新工科"专业建设,其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未来重点方向,即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教师跨界发展的新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工程训练是给大学生以工程实践的教育、工业制造的了解、工业文化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育环节,更新工程训练体系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选择工程训练体系建设作为新工科改革试点必要性的基础之上,对标新工科建设要求,构建了训练平台校企融合、训练内容多学科融合、训练对象多专业融合、训练环境虚实融合、训练指导"双师"融合的"五融合"新工科工程训练体系,最后讨论了新工科工程训练体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赋予工程教育新的使命,工科专业调整是新工科建设的应有之义,而调整后的工科专业布局则是验证新工科建设是否得以扎实推进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以新工科建设中的33所重点综合性院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工科专业调整与布局进行全面资料搜集与分类处理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工科专业调整主要包括外生新兴专业与内生新型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新建、内部转型升级与外部跨界沟通并存的专业调整与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专业退出三种基本路径,调整后的工科专业布局则可归纳为基础类工科专业支撑、主干类工科专业引领与特色类工科专业差异化发展三种基本模式.工科专业的调整方式与布局模式之所以呈现出如上形态,既是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等教育外部因素的驱动结果,也是工程教育转型、工科院校办学传统与师资力量等教育内部因素的必然生成,这为 日后"新工科"建设之专业转型提供了一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风向。生物工程专业是复合性、前沿应用性学科,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专业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探讨了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工科背景下嘉兴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实践为例,探索了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方法,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特色不强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机械专业如何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为嘉兴学院的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新工科背景下“二元制”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提出“三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并进行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升级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国内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在BIM技术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积极探索了校企协同培养土木类专业BIM技术人才的方式方法。对BIM技术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中培养计划制订、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环节以及校企协同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论述。本研究成果在建立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构建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校企协同育人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时期工程人才的培养,即"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文章将以"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为指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探索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方面的能力体系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应用能...  相似文献   

14.
教材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教学资源,推动、呈现并实践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模式创新,以及开展与其相适应教材建设的路径。"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教材建设理念,应集中体现落实立德树人、实施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工程观"。教材建设模式与方法的实践过程须围绕支撑人才培养由智力向综合素质转变,学术观点由定论向学科融合转变,编写队伍由教师向校企协同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师生双向转变,教学模式由传统向"互联网+"转变,建设类型由同质向分类实施转变。  相似文献   

15.
"讲师""技师""工程师"三位一体的"三师"队伍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保证。本文从培养"三师"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如何培养以及考核标准等几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突破"三师"型队伍建设这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提高工科职业教育的内涵质量,为校企对等合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依托产学研联盟、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本校"085内涵建设",进行了主动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新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在校企产学合作、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构架设计、学科建设和行业服务支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后续学科和专业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依托地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的地理优势,在校区、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共建三级体系的支持下,开展了"油矿地质现场实习"课程内容校企一体化设计,教学过程校企一体化承担,专业知识、思想政治一体化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层面为克拉玛依校区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新工科"建设开展了实习实训的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13-117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产业和教育在资源、信息方面充分融合,而新工科是随着产业发展变革而成长出的新兴的工科领域。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如何建设和地方产业需求高度吻合的计算机类专业群是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立足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协同技术创新平台,政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探索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路径,推进跨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和探索开放共享的新工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石家庄学院新兴工科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为例,从开展校地合作的基础条件分析、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施途径、实现校企合作最终目标等3个方面探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事宜.开展校企合作的途经包括:通过校企联合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协同双向育人,提升学生的工科素养;优化师资团队,建设“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校企深度合作,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校企双选,实现毕业生“预就业”.这些途径可以为应用型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参考,为工科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