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众多微博用户中,大学生因其自主参与性强、思维创新等特点成为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微博信息环境构建的过程中,不免受到微博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行为方式参与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阐述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21)
本文以对上海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之以深度访谈,考察了微博使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微博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公民意识上差别不大;大学生微博接触的形式即强度越强、活跃度越高,公民意识反而越弱;微博使用的媒介需求和使用内容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较显著,但是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参与到微博空间中去,是能否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浅议微博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人际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的追捧,可以说,微博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环境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这些消极影响究竟是怎样形成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微博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深度访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对衡阳部分高校的286名大学生的微博使用和微博阅读行为进行了调研。调研表明,微博的兴起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降低了阅读门槛;另一方面微博也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使大学生形成"浅层化""快餐化"阅读的习惯,继而出现语言运用能力退化、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等现象。微博是把双刃剑,只有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及社会三方合力,才能真正使微博成为促进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利器。  相似文献   

5.
于冬梅  王玉伟 《新闻世界》2013,(11):158-160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砝码。本文结合对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媒介。微博改变了大学生交流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微博的快速发展同样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机遇,如何在这种挑战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这种考虑,对微博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微公益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得以迅速发展,其"人人公益"的理念,使大学生也可以成为公益的"微主体",唤起了大学生的公益热情,培养了其公益精神,也促进了思想道德观念的内化,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大学生的微公益行为创新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路径,彰显大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推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具有明显自媒体属性的微博,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媒体习惯和社会沟通方式。女校大学生身处特殊的办学模式,这势必影响其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影响其使用微博的行为。本文以山东女子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应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主成分正交旋转法,作为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贡献,探讨女校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及对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创新扩散的路径研究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个分支。本研究以人际传播渠道中的亲子网络为扩散路径,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大学生与其父母的微博认知采纳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口变量、创新变量对微博的认知和采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群体与父母群体在微博的认知程度上兼具差异性和联系性;扩散是以亲子网络的人际扩散为主,辅以媒体渠道的扩散;双方对微博的使用及亲子关系互相产生影响,但以大学生群体对父母群体的影响为主;同时,亲子网络的扩散存在失效甚至负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媒体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及有效利用微博,形成对其信息的批判性解读,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论文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媒介的接触和选择上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对媒介内容的解读上过于感性和随意;在媒介利用上缺乏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等。对此,本文从注意力、垃圾识别、网络参与和协作等方面,探索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大学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尤其在今天,微博的产生和普及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增添了不少色彩,但由于博文信息的复杂化,不可避免地也给学生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怎样使微博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就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当下微博骤兴的背景下,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以首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分析他们使用新浪微博的目的与习惯入手,重点探讨微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微博使用习惯的因素是多重的;大学生对微博上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相异;大学生群体中鲜有通过微博与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等的政治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杨继睿 《新闻传播》2022,(11):60-61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其中微博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最主要的群体之一,了解、关注大学生群体使用媒介情况至关重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大学生应用微博情况,分析了大学生应用微博获取新闻信息的原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旨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媒介选择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玄玉 《今传媒》2012,(12):56-57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微博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大学生的思想既受到微博的影响,也通过微博影响着社会,大学生微博道德失范现象一旦产生会对社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并且要着手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作为个人媒体, 包括 QQ、 微博、 微信等平台, 具有内容简短、 传播信息即时、 操作方式便捷多样等特点.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 自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媒体应用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 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集中人群, 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的特点及内在的心理因素, 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及个体重塑方面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6.
黄文森  江宇 《今传媒》2014,(1):33-35
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微博,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性格、情感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大学19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孤独感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动机的关系进行初探,以更好了解并引导大学生上网使用行为。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越强,使用微博的动机越强烈;孤独感与微博使用强度不相关,与使用习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QQ、微博、微信等网络时代的社交手段已经融入现实生活。对大学生而言,微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作为一种通过关注好友和其他人来实时分享简短讯息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在当下大学生社会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微博进行社交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扩展大学生的生活圈和人脉圈,又可以加快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但是也可能会遭受不良信息的侵扰。  相似文献   

18.
黄文森  江宇 《今传媒》2015,(3):166-168
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微博,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性格、情感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大学19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孤独感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动机的关系进行初探,以更好了解并引导大学生上网使用行为。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越强,使用微博的动机越强烈;孤独感与微博使用强度不相关,与使用习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曹旸 《新闻世界》2013,(8):182-183
本文以大学生微博参政的实例出发,分析大学生微博参政的必要性和利弊得失,强调大学生微博参政要从参政素养、微博参政机制、大学生自身优势、引导社会焦点等四个方面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209名上海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从对微博的采用、评价等方面,考察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市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比例和频率不高;使用微博主要目的是关注名人、获取信息,自我表达、人际交往目的较弱;普遍认为微博比社交类网站能提供更多的即时信息,期待微博能开通音乐、信息搜索等功能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