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相关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为了保护和引导未成年人、构建和谐社会,媒体操作此类报道时应当谨慎。以2014-2018年《法制日报》的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法制日报》相关报道的客观性、权威性、专业性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披露过多犯罪细节以及未成年人话语权不足、形象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欺凌所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出现。心理、情感发展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既容易成为网络欺凌“沉默的受害者”,也容易加入欺凌的队伍成为作恶者。为减少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件的发生,政府、学校、家庭、朋友及未成年人自身需正视网络欺凌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御和介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用手机视频曝光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多,其即时性和真实性使得许多新闻报道都会使用这些原始视频.在2016年多起校园欺凌事件的传播中,大多以"网曝"为开头,这说明自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传视频成为新闻报道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来源.而对于校园欺凌此类涉及到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电视报道在选取视频时是如何处理的,可视化的电视媒介报道的框架是怎样的,是否做到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2016年电视媒介报道校园暴力的节目进行分析,旨在寻找报道规律,发现报道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探讨电视媒介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处理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关系应坚持的原则,对媒体报道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提供借鉴和思路,以期为研究媒介暴力提供一个新的方向,理清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介防止媒介暴力的合理举措和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因其普遍存在于校园,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大多涉及未成年人,话题极具敏感性.因而媒体报道的内容、角度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06至2016年《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关于"校园欺凌"的报道,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总结其报道特征,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传统新闻"严苛"的审核过程,网络新闻在"宽松"的环境下更易产生伦理失范的现象。就当下备受关注的校园欺凌现象为例进行分析,网络新闻在报道时,因过分追求舆论热度产生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的情况。包括对同类型事件的过度报道,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缺失和未能履行媒体社会职能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相应的报道中应谨记以下原则:把握"度"量,避免过度渲染;透过表层,垂直深度挖掘;尊重隐私,谨记媒体规范。  相似文献   

6.
犯罪报道中的道德问题 1.报道中过多公布未成年人资料.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2005年1~7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其中在生效判决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94%.  相似文献   

7.
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并完善了不公开审理制度,相较于原有法律规定,在其基础上扩张了对媒体报道的法律限制,使得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空间有所限缩。本文旨在对原有媒体法律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盘点新出台的若干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报道领域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施行后,司法机关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坚决执行“能不捕坚决不捕,能不诉坚决不诉”原则,对目前发生的未成年人犯罪大多判处缓刑,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从轻判处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支持。本文作者在归纳、梳理、总结本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基础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了总结,在当前对未成年人犯罪大力保护的情势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极力保护提出怀疑态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势在必行。据我国的权威部门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趋小、暴力程度不断加剧。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韩景芳 《当代传播》2012,(5):69-70,77
犯罪事件是日本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内容之一,媒体通常会第一时间迅速报道犯罪事件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但是,日本犯罪报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报道伦理问题。媒体经常将嫌疑人视为犯人进行报道,致使犯罪嫌疑人权利受到侵害;媒体以炒作、煽情的手法将犯罪事件作娱乐化报道,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犯罪报道的特点,论证报道的成功之处及其不良影响,探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犯罪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方面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近几年来,关涉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相继修订,而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该类案件时,因过分追求“新闻利益第一”而陷入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误区。  相似文献   

12.
翟旭瑾 《今传媒》2013,(6):153-154
本文从新闻职业道德角度来审视各媒体新闻记者对北京市5岁白血病男孩帅帅父亲"拒捐骨髓"这一事件的报道。与之前对杨丽娟追星事件、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未成年人、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等人物和事件的报道相比,各媒体的报道普遍更为进步和成熟,许多方面都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更为切近。然而,却仍旧在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独立性、保护未成年人、坚持"最小伤害"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瑕疵,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会交往,这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是未成年人网上交流的主要对象;近一半未成年人在网上结交到现实生活中不认识的新朋友;大多数未成年人对网上认识的新朋友的真实身份有所感知;朋友的朋友、一起聊天成为未成年人网上认识新朋友的主要方式;未成年人与这些网上认识的新朋友大多只在网上交流,现实交往的比例小;多数未成年人不会与网上认识的新朋友长期交往。  相似文献   

14.
成晓伟 《视听界》2012,(5):117-118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访谈类和法制类节目,更是将某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作为拉动收视率的法宝,忽略了对未成年人(包括报道主体和信息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未成年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大约有3.8亿人,他们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意志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事件时,媒体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增多,媒体的关注也随之增加.但认真分析媒体关于此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报道,却发现存在诸多失范现象.由此,不得不再次关注媒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报道的道德与法律规范问题. 一、失范视角下的审视 失范(anomie)是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之一,源于希腊文,在16世纪的神学中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之后,怀特海(A.Whitehead)把它引入到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把它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中来.①他认为失范就是个人自由的无度而对规范形成的冲击,因而失范是负功能的.②近年来媒体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报道即存在大量的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以犯罪主体为新视角,以同主体类型犯罪为研究对象,提出"情报源-主体-案件-犯罪问题"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思路,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特点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主体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规律,从而为实践中防控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提供更多战略情报分析思路。[方法/过程] 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定同主体类型犯罪问题而并非单个案例为情报研究对象,通过提取该类案例样本中与犯罪主体相关联的信息,构建犯罪主体社会网络,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分析适用于一定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基于犯罪主体社会网络的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有利于客观地揭示此类特殊主体犯罪规律和犯罪特点,发掘犯罪主体影响因素,能够为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递增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首先应当认识未成年人犯罪.本文试图通过未成年人犯罪常见的类型特点,透视其犯罪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8.
1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将未成年人的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严格限制其被查阅、复制或者使用,将犯罪前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司法制度.增设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有利于更好地落实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使得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条约的有关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连云港女生受辱"事件中的各媒体报道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传播中青少年权益该如何保护,以及媒体进行报道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田磊  丁肇来  田交玲 《大观周刊》2011,(20):256-257
本文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学校在未成年人犯罪形成过程中教育的缺位进行分析,阐述了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并就学校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