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其中的"文体"说、"文气"说、"文章不朽"说均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体"说着眼于文体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特征,"文气"说着眼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和主体化特征,"文章不朽"说则着眼于文字本身对作家生平和人格的复现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文气说"在文气、风格、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开辟了从作家精神世界角度把握作品基本特色的思路,并初步接触了作家与风格的关系,确立了我国古代风格论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4.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文气说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理论源流关系的梳理来看,基本认定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中国文气论的思想渊源,很少提及庄子哲学对文气论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中国后世文气理论的影响,庄子远较孟子为深刻。  相似文献   

6.
"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文气说"存在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文气说"的合理成分要远远大于其存在的片面性,以曹丕的"文气说"论述了文人的气质和文风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文人的气质和风格是和谐统一的,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先天禀赋气质有关,但更多的还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总之,文人的气质和文风既对立又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南宋王十朋论文力主"刚气",其"刚气"理论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鉴赏中。这一论述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的"文气论"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开拓了"文气论"的美学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哲学和社会意蕴。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曹丕的"文气说"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等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内在气质。"文气说"崇尚豪放之气,这与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的时代,"文气说"冲击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出土新材料证明,量词“步、石、斗、升、参”意义的传统训释应该补正:“步”除了作长度单位量词外,还作面积单位量词,义为“平方步”,是“亩”的下一级单位,该意义从先秦一直使用至近代。表示容量单位的量词“石、斗、升”至少在汉代还有“大石”与“小石”、“大斗”与“小斗”、“大升”与“小升”之分,且同级单位的大小比率均为5:3。“参”在秦汉时期除了作重量单位量词外,还作容量单位量词,1参为1/3小斗。  相似文献   

12.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论证了《广雅疏证》所使用的“轻重”、“缓急”和“侈弇”三类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轻重”是指四声的不同;“缓急”近乎反切与反切倒用,亦可用如“轻重”;“侈弇”是指呼与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描写湖南双峰方言中的“喷臭”、“喷臊”、“喷腥”、“喷响”等“喷”缀词的用法,同时举例说明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汉语的"语法"概念及术语的起源和流变。从中国的语言研究史看,中国传统的"语法"概念是广义的。它不等于单纯的"词法"加"句法",还包括"章法"和"篇法"。汉语"语法"概念的狭义化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关于“祁门”县名的由来,明清以来,学者囿于成见,往往望文生义。从词义和字音上考证先人取名和改名的意图得到结论:县名先由“闯门”改为“祈门”,是否定方清;再由“祈”改为“祁”,是同音字替代。  相似文献   

17.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祗、祗、禔字,《说文》截然三训。后来经籍混用严重,各家说法不一,甚至相互抵牾。经考察,直接原因是对音近义通认识侧重不同造成,根本原因是对文字假借的音义层次认识不足造成。  相似文献   

19.
对于《楚辞·离骚》中的"薋菉葹"三字是恶草还是普通的草,诸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并未达成一致。今就从"薋菉葹"到底是什么以及女嬃劝说的人之常情上两个方面,尝试着探究"薋菉葹"三字。  相似文献   

20.
“痱子”的概念在汉代可用“疿”表示,“疿”得名于“沸”。在南北朝时“痱”加入了进来,一同表达这个概念,并形成双音词“沸子/疿子”,在这个过程中,“痱”的读音和词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