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总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3.
秦末战争中项羽衔命北上救赵,曾“破釜沉舟”渡河决战。对项羽“破釜沉舟”处代有争议:其一说在自白马津渡黄河处;其二说在三户津渡漳水处;其三则认为应在今河北邯郸东北向的曲周旧城一带。因为这里在殷一周时期曾是著名的“巨桥”所在地,故略称为“巨桥”说。作者认为,从项羽的河北行进路线和当时的战态分布来看,“巨桥”说的地点最接近巨鹿古战场,且当地又有地质调查与新现文物残址的物证,因此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4.
<正> 《项羽本纪》是一篇翻案文章。 项羽是刘邦的政敌。刘邦为了先声夺人在舆论上打倒项羽,曾经给项羽栽上种种罪名。在刘邦及其子孙后代的口诛笔伐之下,项羽自然成了“天下非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罪人。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节选者加上的题目.“本纪”本是按照年月先后记载帝王的一生事迹的.项羽并没有称帝,但司马迁认为,自秦亡以后,政令由羽出,权威同皇帝一样,所以为项羽作本纪.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发动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势如疾风暴雨,使秦王朝土崩瓦解.起义军发展过程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秦的小吏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也都混入义军,成为陈、吴的部属.陈胜、吴广失败后,刘邦和项羽尽量发展个人势力,借义军力量攻秦.公元前二○七年,项羽在鉅鹿(今河北平乡)大战中,消灭了秦主力章邯部,第二年即领兵西上,直趋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获秦都后退兵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当项羽得知刘邦这消息,便怒破函谷关,率四十万大军抵咸阳附近的鸿门.项羽又得知  相似文献   

8.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为项羽平反     
读罢《鸿门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觉得项羽的优柔寡断,让刘邦有了逃跑的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感情的英雄、君子。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项羽与刘邦在攻打秦国之前,就与刘邦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城就可称王。项羽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的念头。文中说到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赶快决定杀掉刘邦,但他并没有言语。此刻,他心里也许想的是: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与刘邦决一高低。现在杀了他,老百姓会说: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连自己的义弟都杀,那以…  相似文献   

10.
楚国在兵分两路救赵灭秦之时面临着"亡秦必楚"的契机,为了更好地灭秦,怀王与诸将制定了怀王之约。怀王之约是对秦国的处理方案,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项羽与怀王的矛盾不断激化,项羽后来破坏了怀王之约,并诱发了楚汉战争。怀王之约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是刘邦统治关中的法理依据,促进汉帝国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比分析了刘邦、项羽的劝降行为,论述了刘、项在劝降行为上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运用上的优劣表现,进而分析他们不同的劝降观念和劝降手段对其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代末年,楚汉相争,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有助于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3.
楚汉战争初期,楚强汉弱,项羽攻势甚急。刘邦为扭转不利形势,派遣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韩信在击灭或降服魏代赵燕诸国后,进击齐国。项羽命龙且率军救齐。在潍水之战中,韩信发挥郎中骑兵的优势,大破齐楚联军。潍水之战是韩信在北方战场上最后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战,此役过后,刘邦全面掌握战争主动权,项羽则不可避免的走向败亡之路,因此潍水之战也成为整个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刘邦进占关中后,发布“约法三章”其目的在于安抚关中民众,做关中王。“约法三章”与汉初的法律制定无多大关系,重要性在于其政治意义。刘邦发布“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的民心,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史记》等典籍中记载的刘邦欲要"烹吃"父亲的行为,其实是在特殊情况下,刘邦对双方实力、项羽的个性经过详细考虑、分析后采取的果断措施,是孝子刘邦的一次有把握的冒险行为,而非真正的不孝。  相似文献   

16.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战国之世逐渐被诸侯国实施的功勋授爵制度所取代,"封侯"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秦国商鞅变法,所颁二十等爵制中多有以功勋授爵之爵级。反秦战争爆发后,陈胜以"黔首"自立为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封王"的渴望。随后项羽分封,不论出身,只论军功,自"西楚霸王"而下所封王、侯中多有平民,此即所谓"布衣王侯之局"。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过程中,因以弱敌强之形势所迫,不得不继续分封王、侯以争揽人才,韩信、彭越等遂以布衣封王。楚汉战争结束时,刘邦一方"布衣王侯之局"已成,受封王侯者治国理政,终开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的背景 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在广东省设立100个“教师工作室”,选拔优秀教师成为“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出发,建立“三位一体”的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8.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邦西行送徒前夕,"常(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从刘章《耕田歌》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看,其田中种植的作物是粟类,中耕除草的时间在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之间。刘邦休假之后投入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需要二三十天,因此西行纵徒斩蛇应在其后的农历六月前后。再从蛇类的活动习性看,农历六月份,丰沛所在的徐州地区气温最高、气压最低、湿度最大,是蛇类的活跃期,蛇类经常横卧当道以通风散热,遂有"大蛇当径"刘邦纵徒斩蛇之壮举。从《汉书.惠帝纪》推知,惠帝出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二月左右。《高祖本纪》中的"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两子"分别为惠帝和鲁元公主,而"告归之田"是史籍记载中刘邦纵徒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可知秦始皇三十七年二月,是纵徒时间的上限。从《高祖本纪》看,纵徒时间的下限是秦始皇东巡,在《秦始皇本纪》中,东巡有四次,其中前三次早于公元前210年,惠帝尚未出生,故纵徒时间的下限只能与第四次东巡有关,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因此,刘邦纵放郦山徒的时间应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农历六月前后(公元前210年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