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情景剧于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是欧美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美国最知名的情景剧是《我爱露西》,一共拍了179集。中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制造情景剧,代表作是《我爱我家》。一共拍了108集。《我爱我家》一度大红大紫,紧随其后的《编辑部的故事》。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情景剧在欧美长盛不衰,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中国的荧屏剧集市场还是被大批大投资、精品化的电视剧把持。近十年来,随着电视频道的爆炸性增长,电视剧成为众多频道哄抢的资源,以至于价格越抬越高,相比之下,情景剧精品力作少,市场份额小,售价低,影响也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2.
黄娟 《重庆档案》2006,(1):38-38
山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20世纪50年代因“山药蛋派”闻名全国,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三里湾》等,据山西省档案局局长卫克兴介绍,该档案馆主要收集著名作家的生平材料、反映名人成就的材料、反映名人社会交往活动的材料等。目前,该馆已收集了赵树理、马烽等知名作家的生平材料、传记、作品及信件等,且正在不断的充实。  相似文献   

3.
盘点2007年图书市场,可谓好书层出不穷,彰显了这一年出版的优秀成果。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和本刊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度十大图书”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1日,报社安排我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齐长城徒步考察采访活动”,当时心里有点“悬”:一是对这种考察报道没有搞过,心里没谱儿;二是此次参加的媒体有21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派的都是“高手”,担心自己写不过人家;三是怕身体受不了,掉队。经过16天采访,自己觉得还可以,至少没丢份儿。现在回想起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有很多事情确实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5.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6,(11):42-42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的“国家地理” 随着《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日文版的分别上市,他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完整落地的媒体。目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量达到40多万份,出版了以青少年为目标读者的子刊《博物》,并成为国内首家向海外输出版权的杂志,已开始向国外出售纪录片。2006年,杂志社出版以天文爱好者为目标读者的《星空》杂志,继2005年《中国最美丽的100个地方》特刊大受欢迎之后,今年又推出年度经典“中国的景观大道”。  相似文献   

7.
新吕 《新闻导刊》2006,(2):I0003-I0003
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3月21日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道”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等7家女性报媒的掌门人相聚一堂,共话女性报媒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9.
2000年国庆节期间,有两部以“家”相招徕的室内情景剧先后“亮相”,一部是《万家轶事》,一部是《家里比较烦》。家的“亲和力”该是很强的吧,而且又有李保田、吕凉、谢园、梁天等大明星加盟,照理是很有观众缘的了。但看来看去,就是入不了戏,总觉得那不过是作编出来的无事的“故事”,与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并不相干。比如,  相似文献   

10.
69338部队新闻报道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两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军事记》等45家军地报刊上刊稿380余篇。这与该部队的“党委报道日”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1994年,重庆电视台推出了电视栏目剧《雾都夜话》,十年后,《雾都夜话》的制片人马及人在2004年的国际情景剧产业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栏目剧”这一概念:从内容上看,“它不是情景剧,不是喜剧,它是正剧”,从形式上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长度,以栏目的形式加以发布”,可以说是电视剧与栏目的嫁接。由此从概念上可以将电视栏目剧定义为: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存在,具有统一的片头、主持人及由演员演绎的故事情节的电视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纪录片”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包括《望长城》、《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一批作品,掀起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这些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改革开放中人们价值观的碰撞、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深层矛盾的揭示等。  相似文献   

13.
报刊阅评     
《新闻窗》2009,(4):58-59
《当代贵州》放歌新中国辉煌60年 《当代贵州》开辟多个专栏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和贵州解放60年来的辉煌成就。今年第1开辟“贵州解放60年·城乡新貌”专栏,至第12期,已图文并茂刊发稿件44篇(幅)。这些报道事实典型、表现生动,收到了树立贵州新形象的宣传效果。从第9期开始推出“贵州解放60年·高原风采”专栏,目前已刊发文字稿和配文照片32篇(幅)。  相似文献   

14.
章宏法  胡波 《新闻实践》2006,(12):27-28
今年3月,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媒”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都市女报》、《时尚女报》、《当代女报》共7家女性报媒  相似文献   

15.
广受注目的“卖饭记”从1992年到1995年,中国大陆的《深圳特区报》《新闻出版报》《光明日报》《大连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漓江》《芳草》《芙蓉》《新华文摘》等杂志,以及海峡对岸台北的《中央日报》,先后以《卖饭生涯———大陆教授在纽约》《唐人街的唐教授》《中国教授在纽约》等大同小异的题目,或选载或连载,或全文刊登,前后有近二十家新闻出版单位,都颇为热心地为一部讲述大陆教授在纽约唐人街华人餐馆打工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提供了版面,而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则主动向作者组稿并将它结集出版。《中国教授闯纽约》,这部从大江南…  相似文献   

16.
盛夏时节,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第15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会议暨“应对新形势增强党报影响力”论坛在避暑之都贵阳举行。全国31家省级党报主要负责人,特邀嘉宾单位大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战线》杂志社、《中国记者》杂志社负责人出席会议。会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闻链接     
《新闻世界》2006,(11):21-21
《记档案》作为国内推出的惟一一档以记为嘉宾的人物谈话类节目,自2002年10月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彰显镜头背后的镜头,凸现视角之外的视角,感动了多少电视观众与专家学,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新闻报》、《汇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世界》等报刊先后做了大篇的专访和报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还将《记档案》评为“2003年度中最有特色栏目”。在全国性评奖中,《记档案》也屡屡中彩:2002年度荣获“安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三等奖”,2003年度荣获“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十佳栏目奖”。  相似文献   

18.
张石玲 《视听界》2007,(5):24-26
追溯过往的20多年,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以下简称“娱乐节目”)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从最初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表演阶段,到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参与、娱乐阶段,演变到以《开心辞典》、《幸运52》等为代表的益智博彩阶段,再到近两年以《超级女声》、《我型我秀》为代表的电视选秀和大众狂欢风潮,这一次次向娱乐化的转向使中国电视逐渐释放出了娱乐的能量,电视受众的心理也经历了一次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相似文献   

19.
鉴于国内新旧文化争论的需要,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承担者自居的留美青年学人酝酿创办杂志,形成了《学衡》与“学衡派”的基本力量。他们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了《学衡》杂志,打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帜。中华书局负责《学衡》的出版,在危难的时局中出版了79期,是中国民国出版史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季文 《声屏世界》2010,(3):40-42
1997年,央视八套播出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刮起第一阵“韩风”。随着《星梦情缘》《真情》《可爱先生》《妙手情天》等剧的连续播出,“韩风”热度渐渐上升。2002年悲情剧《蓝色生死恋》在我国21个电视频道播出,风靡全国,在广大观众尤其女性中培育出忠实的“哈韩”一族。之后,《情定大饭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爱上女主播》《浪漫满屋》《乞丐王子》等等在中国形成一股“哈韩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