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刘光明等主编的《武汉会战研究》一书已于1991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1938年夏秋国共两党合作在武汉外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经过,正确地分析了国共两党及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会战中的贡献,客观地说明了武汉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为该书题名;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韩文卿为该书写序;原中纪委副书记、武汉会战时的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郭述申为该书写了“纪念武汉会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题词.  相似文献   

2.
武汉会战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战御侮的高峰。在这次会战中,国共两党在要不要全力保卫武汉、武汉会战前景如何、武汉会战是持久消耗还是速战速决及对会战失败如何评价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同时又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作战方针及运动战和阵地战作战形式等方面的分歧。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共识和分歧源于双方共同的民族利益和不同的阶级利益。双方以民族利益为重,求同存异,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相似文献   

3.
王艳丽 《文教资料》2011,(25):94-95
本文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情况下,从对立走向合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这个伟大民族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际,就预见到:统一战线的建立“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旅居海外的爱国侨胞为促进国共合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重要的贡献。 (一) 众所周知,没有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会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是,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  相似文献   

5.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投入兵力最多,国共两党合作融洽的一次战役。 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的许多领导机构迁至武汉,中国共产党也在武汉设立了长江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及空海军,总计有14个集团军、47个军、120余个师,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此前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70余师、70万人,出动飞机44架。  相似文献   

6.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斗争中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抗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能在十年内战之后,再度携手,并肩御侮,并不是偶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信中指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事虽经纬万端,但综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回顾抗日战争前夕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对于研究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更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取得战役胜利的一次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胜利无论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使亿万人民投入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虽横道有加,挫折频临,但毕竟是坚持了反侵略的共同战斗,为中国的独立与自由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共两党由第一次合作的分裂和残酷的十年内战,到建立起新的合作,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国共两党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振兴中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65年前的震惊中外台儿庄大捷的取得,国民党无疑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对台儿庄大捷的取得,也起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一大以后,马林开始与中国国民党接触,与孙中山会晤并讨论了和苏俄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通过全面的考察,马林认为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孙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此他向中共建议:到国民党中去开展政治活动,同时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在马林的主导之下,中共中央杭州特别会议通过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进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提议。而随后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案,贯彻了马林的意见。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被称作“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熊式辉作为东北行营主任,是国民党方面同中共争夺东北的具体操办者,在负责同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的两年多时间内,消极被动,一筹莫展。他担当接收东北重任,却严重缺乏信心;紧急关头纠缠于人事安排,延误先机;外交接收消极被动,无法达成原定的接收目标;军事接收放弃努力,挂冠而去。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争夺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人物,他得到孙中山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各方的信任,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国民党党务领导人,在其领导的中央工人部、农民部、黄埔军校等部门重用共产党员,坚决反击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图谋,巩固和发展了国共党内合作。在广东工农运动和军人运动中,构建了由廖仲恺领导、中共广东区执委策划、共产党员负责实施的国共合作的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共领导的各边区政府特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地方自治理论主张,还积极将地方自治付诸于实践。中共将地方自治纳入其抗战施政纲领之中,领导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地方自治建设,实行民主与抗战相结合,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保障,给予我们许多宝贵启示。研究抗战时期中共对于地方自治的探求无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后,瞿秋白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会前,率先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观点,为中共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做思想舆论准备;参与三大筹备和部分会务工作,负责起草三大的党纲草案,参加党章的修改工作,并担任会议的翻译,为大会的胜利召开做出了贡献;会中,就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和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积极主张同国民党合作,给予了马林全力的理解和支持;会后,为实现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致信季诺维也夫和积极参加国民党一大及国民党改组试点工作,为促成和实现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中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下,为了扭转革命根据地大量战略资源外流的不利局势,积极开展了对敌货币斗争。根据地政府通过发行抗币,排挤法币、伪币,使根据地货币占领了市场,成功地取得对敌货币斗争和贸易斗争的胜利。这一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早期金融斗争,对全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以及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