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意象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科教文汇》2009,(3):254-254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Palmer)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发展和丰富了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三大传统,即波尔斯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并将它们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意象的理论。意象是通过语言产生联想反映在头脑中的图像。本文从文化语言学视角探讨了意象理论在词汇理解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李广华 《科教文汇》2008,(3):164-164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在其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结合了语言人类学的三大传统学派和近代语言学中发展中最为迅速的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本文旨在分析帕尔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人类语言学情结。  相似文献   

3.
意象塑造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认为将母语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使可产生一种对人类在文化研究中遇到的语言现象更有解释力,同时也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富于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因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形成了各具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体现出原作的文化意象。文章对一些英汉语中的动物意象进行了对比并对如何处理英汉语篇中的动物文化意象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主张“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意象的翻译谈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丽萍 《内江科技》2006,27(7):78-79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等值翻译理论一直颇有争议,但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中的完全等值只是一种理想。作为各民族典型的文化特征,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失落与扭曲更好地论证了等值翻译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因素越来越感兴趣。本文通过语言相对论和语言的社会化两个方面来研究二语习得,并且注重了语境和文化因素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韦小平 《科教文汇》2011,(31):129-130
英汉两种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差异,归因于二者不同的文化心理思考模式,也就是文化意象之不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问题是不容忽视,尤其是不同文化意象会引起意象的错位。文化意象的错位往往会引起译者误解,进而引起误译,因此,对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根本上缺少突破.原因在于研究者忽略一个应有的宏观视角--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本文试从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工具论倾向等方面阐述语言学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本土化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呈现,文化对语言又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说,语言与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关联。我们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及语言文化教学的实施和文化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元关系(即语言、思维和实在三者的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出发,对各主要的语言学流派的语义观和认识论基础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得出如下结论:思维应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意象思维、中层是自然语言思维、高层是逻辑和数学的思维。各语言学流派的语义观和认识论,都因忽视了心智或实在的因素;或因过度强调心智中的语言思维忽视意象思维,或过度夸大意象思维忽视语言思维,而无法为科学实在论辩护。  相似文献   

11.
武文芳 《中国科技信息》2008,(3):191-191,194
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支点."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它既是英汉翻译学学科建构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英汉翻译研究科学化发展的依据和依归.  相似文献   

12.
陆凤珍 《科教文汇》2014,(23):117-118
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动物词汇更是存在于人类的日常会话中。因此,对动物词汇的研究历来是认知语言学的重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Palmer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人对动物的情感都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本论文是关于动物词汇在汉英语言文化中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文化差异,动物词汇在汉英语言中有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们已经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际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中的第二语言习得值得关注。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研究,从还原论视角将二语习得回归到内在的文化机制的探讨中,分析文化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金雪 《科技风》2014,(24):190-190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的手段。文化翻译的过程综合了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多种其他因素。文化翻译一方面要反映原著的文化和异域情调,另一方面要考虑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氛围。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珏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S):183-183,209
翻译是从语言到语言的转化过程和结果,其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的处理,从而达到双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沟通。文化意识就是这些差异的代表之一,并能充分展现出本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越是民族的东西在处理上难度就越大,但却可反映出译者的水平和功底。通过对《红棱梦》翻译中的意象处理的分析,揭示文化意象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对意象处理的方法,同时指出好的翻译并不在于绝对地归化或异化或直译或意译,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双文化来进行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否视为隐喻意象的推理?这是认知语言学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可是,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概念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相对性,这就需要探明"通用的、广泛的"或"特定文化"的概念隐喻"是什么"和"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董芳 《科教文汇》2011,(28):126-127
本文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基础,运用功能语言学为工具,通过对众多电影片名功能的分类,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电影片名的翻译要紧密结合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译入语的语言优势及地域文化特色,为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再一次证明了语言学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语言的新动力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心理学、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Sperp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认知环境的概念,把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分为三种: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本文进而将认知语境结合并运用到翻译这一重要的语言交际认知过程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阐释了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挖掘文化内涵、逻辑推理和推导暗含三项功能。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从语言到语言的转化过程和结果,其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的处理,从而达到双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沟通.文化意识就是这些差异的代表之一,并能充分展现出本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越是民族的东西在处理上难度就越大,但却可反映出译者的水平和功底.通过对《红楼梦》翻译中的意象处理的分析,揭示文化意象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对意象处理的方法,同时指出好的翻译并不在于绝对地归化或异化或直译或意译,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双文化来进行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20.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