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雪漠通过大量乡土语言的书写,凸显其小说《大漠祭》与《猎原》的甘肃地域民俗、民情和民风。两部小说共包含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方言在内的1046条乡土语言。运用周领顺教授提出的“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对小说英译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与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对不同类型的乡土语言善于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其特点是:成语以解释性意译为主,谚语和歇后语多使用直译策略,惯用语和方言主要采取归化式意译的方式处理。两位译者把直译、意译、归化等翻译策略灵活地结合起来,在保持源语文化韵味的同时兼顾了译文的接受性,使译文和原文得到了较好的契合与呼应。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外译,与译者葛浩文密不可分。而大量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为译者的翻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尝试通过探究译者如何处理谚语、成语和动物词语等难译现象,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3.
陕西因其各不相同的地理形态和历史文化积淀而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陕北、关中和陕南风格迥异的文学姿态.陕南农村是王蓬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地域背景.深入农村的生活经历为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切的体验.在王蓬的小说文本中,关于陕南的农村风景、乡风民俗和地域历史文化渗透在故事之中并且无处不在,作家借用这些写实性的表达不仅向读者展现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学景观,而且也建构着他内心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4.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沈从文。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集约有八十多部,其中大多以湘西人文风情为素材,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为读者塑造了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在沈从众多的文作品中,《边城》是一部传奇佳作,迄今为止已有三部翻译作品,本文以金介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品之一,其中大量运用山东特色方言,富有地域生活特色,充满生命活力和想象力,极具创造性。乡土语言作为地方文化最个性化、最原汁原味的代表,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中乡土语言翻译策略及效果,旨在进一步推动乡土语言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乡土文学是中国农耕文明下诞生的乡土文化,它有超越地域性的诗学追求,能够实现民族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统一;且乡土文学是一个世界性文学主题,本质上有助于中华民族乡土文化的伟大复兴,开拓广阔的全球文化对话空间,使世界文化系统得以优化。《新儿女英雄传》、《保卫延安》和《林海雪原》三部长篇红色经典战斗小说,分别以华北、西北和东北为故事地域背景,用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呈现了当时的红色乡土中国。本文基于乡土语言模因化过程,即乡土语言的传播过程,从表层等值模因、深层等值模因、语用等效模因和社交语用等效模因四个角度分析沙博理对这三部小说乡土语言模因中的名物模因、熟语模因和詈语模因的传译,以期透过乡土文学外译研究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乡土小说的文学传统基本是缺失的。完整的乡土经验进入小说文本,是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遇的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土小说的分化基本都是政治形势驱动的结果,对政治的不同态度衍化出了不同的乡土小说流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时代呼唤出来的科学话语体系,确立了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新时期乡土小说打破了那种整齐划一的文学局面,20世纪以来的本土文学传统被激活,西方文学资源的大量引进催生了中国文学一波接一波的文学思潮。内外共振中,世纪之交的乡土叙事更加厚重、更加开阔、更加圆熟,也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最切近的文学传统。新的文化语境、新的表现题材、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叙事手法,使得“新乡土小说”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浙东乡土小说的地域风彩的主要表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就浙东乡土小说地域风彩描写与京派乡土小说地域风彩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究了他们各自的特色。还从作家的审美选择和文化选择意识两方面对浙东乡土小说特色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戴厚英的乡土小说,尤其是《流泪的淮河》中的第一部《往事难忘》与第二部《风水轮流》对淮河都有大量而又独特的描写。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戴厚英成长的文化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中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通过梳理淮河与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的关系,可以开掘戴厚英乡土小说创作中淮河文化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汪宝荣教授的新著《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运用描述性和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方法,首次全面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前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重点描述、评析了7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含方言)的处理手法,就如何翻译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提出了理论构想,堪称中国"乡土语言"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1.
王鲁彦是二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钓拓荒者之一,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读者。鲁彦建构起鲜明的乡土世界,成为当时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他的独特认知和道德评价。当鲁彦把笔触伸到浙东农村时,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乡土人物便跃然纸上。鲁彦刻画了一系列乡土人物,剖示了他们的人性和灵魂,继承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特色。鲁彦乡土世界的地方色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犹如一幅幅江南水乡画。  相似文献   

12.
"十四年"抗战时期的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由于作家地域环境、生命体验、情感诉求的差异而出现了启蒙、审美、革命等不同的主题。乡土启蒙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圭臬审视乡民思想的顽劣及落后的乡风民俗,是五四时期"立人"主题的延续;乡土审美崇尚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淳朴的诗意,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与自由的生命形态,彰显着文学本体的魅力;乡土革命关注的是战争状态下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处境,以及乡土社会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具有发人深思的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意义。不同叙事视角各有其价值,而怎样把握政治与文艺,文学"表现"与"使用"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我们客观理性地考察该时期乡土小说文学价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白鹿原》与《秦腔》两部小说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较,以新的视点解读了两部作品内在的文化学意义,探讨了当代乡土小说从人文性到现实性,从文化守望到文化凭吊的发展路径,给予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以更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19.
以鲁迅的乡土小说为代表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体现了作家们觉醒后对封建传统文化的背离和反叛,贯穿着“失乐园”的忧伤与痛苦和“复乐园”的甜蜜与希望,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的创作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是两种社会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翻译小说受到了译者语言水平、价值观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接受程度的制约。翻译小说要为本土读者所认可,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即本土社会文化对翻译小说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对近代翻译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