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GIS并以南阳为例,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为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探讨南宋赣南私盐和盐子狱的动态演进。认为赣南私盐和盐子狱随着南宋军事斗争和财政状况的演化而或缓或剧,具有阶段性、跨区域、跨族群互动的特点。赣南盐子狱和私盐的盛行,反映了孕育期赣南客家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和宋代工商业力量成长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赣南烟草于明末自福建传入。清康熙、乾隆后,烟草生产得以迅猛发展,成为赣南民众的生计所系和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清代赣南烟草生产的发展,既与官方政策的变动、民风习俗的变迁以及赣南的地理条件有关,更与市场的巨大需求、烟草的高额利润回报以及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明清赣南农村墟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网络迅速发展,促进了赣南社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这些特色包括以山区资源为主的土特产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及转运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赣南农民经济生活的基本风貌。但由于赣南墟市发展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不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赣南社会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发展着,用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涵盖赣南社会经济变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促进人力资源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对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赣南苏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与贫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6.
规模报酬递增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规模报酬递增主要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以及集聚和扩散两条路径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影响区域内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乘数效应以及促进要素流动和网络化空间组织影响空间结构.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大区域的扩散和微观区域的集中,而在城市化晚期,经济发达的地区则表现为大区域的集中和小区域的扩散.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结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认为:城市化是联系经济空间结构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纽带: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产业结构与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着阶段性的对应关系.我们应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空同结构重组相统一的角度去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8.
区域空间整合研究:理论演进与研究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通过人为干预和科学引导空间结构的转型,即区域空间整合。区域空间整合是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基础是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是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演进。区域空间整合研究的范式和主要内容:区域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区域空间整合战略目标选择→区域空间整合动力机制→区域空间整合策略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差异化研究是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点-轴理论为指导,运用经济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以及隶属度等模型,探析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四川全省中心城市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2)四川省经济空间发展轴线呈“4-5-6”三个等级网络;(3)地理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区域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四川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赣南地区为例,构建了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2个子系统,通过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主客观相结合赋权法计算2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采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进行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就不同类型耦合提出相关优化对策.结果表明:赣南各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及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性不强.耦合度主要分为2种阶段:磨合阶段、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主要分为5种类型:良好协调旅游—区域经济同步型、基本不协调旅游—区域经济同步型、基本不协调旅游发展滞后型、基本不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型、严重不协调旅游发展滞后型.对赣南地区18个县市区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更精准地推动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提升,对解决区域贫困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赣南在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业已取得较大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特点入手,分析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之道。提出赣南客家研究应在坚持既有的在地研究的基础上,赋以区域研究在人类学知识体系建构上的意义,重视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实现在理论视野和学术话语上从“赣南客家”到“客家赣南”的转变,在研究区域上从“赣南研究”到“超越赣南”或“走出赣南”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湘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现状及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江经济带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力要素最密集的区域,是连接珠江在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岩开放带的走廊和纽带。本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影响。湘江经济带产业化空间结构的调整应从三个层面进行:(1)在地域分工理论指导下,选择合理的区域开发空间模式;(2)重点优化轴带内的“发展极”--即各级各类中心城市;(3)加强区域内外空间联系,既充分接受珠江三角洲的辐射带动,又积极参与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强化“大武汉经济圈”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和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以长江与南黄海交汇处的南通市为例,分析了以淤泥质海岸为主体江海交会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内部差异形成的要素,以及此类地区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动力机制。论证了新一轮沿海开发和空间结构重构中,该类地区以沿江沿路经济轴带为基础,实施陆海统筹、江海陆协同发展的必然性。提出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在不同区域利用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发展战略,打造区域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实现区域空间均衡发展。力图从一个侧面探讨大的江河与淤泥质海岸交汇处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赣南客家竹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特点,结合赣南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赣南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赣南闽西既是中国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区 ,又是全国最大的一块苏维埃革命区域 ;文章从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展示了赣南闽西客家人对中央苏维埃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表现了客家人在现代客家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在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就表现为某一时段的经济空间结构。运用标准差及变差系数,以县域和城市中心城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基于2001年到2010年的数据,对湘南三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是湘南三市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特征,湘南三市协同发展过程中,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再向网络化和一体化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7.
肖艳平介绍     
<正>肖艳平(1982-),男,江西会昌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音乐文化人类学方向),现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区域音乐文化方向、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赣南师范大学区域音乐与舞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赣南  相似文献   

18.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是特定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变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以可能.义务教育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的发展趋势是显性均衡和隐性均衡的统一,是要实现义务教育在特定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相对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组合形式的优化整合.义务教育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的分解与重构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实质是破解义务教育区域空间结构的结构惯性.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应该引导每一所薄弱学校办出特色,保障农村学校的交流话语权,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意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赣南苏区是我国红色教育资源分布最广泛、内涵最厚重、种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当前赣南苏区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内容结构失衡、开发思路守旧、整合措施不力等问题,因而提出整合优质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红色品牌;改革管理体制,转变开发模式等对策措施,以加强和推进赣南苏区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