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能够对学生的自身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丰富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在用人要求上,品德行为也是一项值得考量的指标。《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主要目的是对小学生的行为道德进行教育,并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从小能够树立良好的品德行为意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本文就如何在品社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引导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必须要重视小学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品德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文章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必须要重视小学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品德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文章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进步使得小学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基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关注品德教育,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品德教学和社会的关系,重视小学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小学生优秀素质的培养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生活化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良好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生态课堂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由课堂教师、学习主体学生以及课堂环境共同作用组成。生态课堂概念并不是为了否定传统教学而产生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念,并引导教师去制定具有发展观、生态观等观念的教学理论与计划,从而弥补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束缚,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思想与品德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课程的开展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树立正确良好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构建小学思想与品德生态课堂,本文首先就生态课堂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小学思想与品德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叶兵 《学子》2013,(11):41-41
小学品德课程要求通过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内容,组织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也包括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化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衣食的来源”一课来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3.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在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是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根据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这一基本策略,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行为的主人。一、实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认识课程的价值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个阶段的课程。该课程标准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它具有非常强的德育功能。立足于这个课程标准,教师要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教学的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不应该作为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而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集历史、品德与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所有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提出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傅彩霞 《教师》2010,(15):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刘彩华 《教师》2019,(18):78-78
体验式教学法体现了我们对学生客观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尊重,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知行统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学生接受德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文章着重分析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仅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