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溪 《新闻窗》2007,(6):123-124
从心理学来看,直觉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它指人在感受现实生活中,被某一现象所刺激,潜意识被激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储存与瞬间感受相接通的能力。直觉一旦被运用于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就变成了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即记者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生活事实的特征、状态作出直接的、完整的、  相似文献   

2.
理性之美:新闻语言的不懈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许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的色  相似文献   

3.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语言要以理取胜,以理服人,以其严密的思维和逻辑性,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同样,消息、通讯也常在新闻事实中融入记的见懈,尽显其哲理。  相似文献   

5.
王兰 《新闻窗》2006,(5):56-57
记者采写一条稿子,首先需要根据手头的线索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生活事实的特征、状态,作出直接、完整、快速地反应,判断从哪个角度人手,才能最大化提示其所蕴涵的新闻价值。但是,在这一最初的反应中,记者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准确地判断出新闻的价值所在,这就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印证自己的第一判断是否准确,而在这一印证过程中,记者常常发现,好新闻就在事发现场,在当事人的背后。  相似文献   

6.
新闻联结是记者在新闻观察过程中,将眼前感知到的事实同以前的知识、信息与经验迅速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与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心理发现的过程。在实践中运用它,就要求记者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把观察到的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梁雪 《新闻世界》2012,(5):21-22
新闻直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于事实的一个顿悟。在采写新闻的时候,有经验的记者通常会知道哪些新闻事实可以作为具有新闻价值的元素来提炼。新闻直觉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8.
同样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很不相同。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新闻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不同报道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只有从新闻事实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一面切入,才能具体、深刻地认识事  相似文献   

9.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是报告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是新闻采访写作的第一步,它决定着一条新闻是“有”还是“无”。俗语说“顺藤摸瓜”,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是瓜,那么新闻线索就是连着瓜的藤。一旦没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会丧失出击的方向。所以,新闻线索掌握得越多,记者的活动余地、选择新闻的余地就越大,才有可能采写出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怡  包宇 《传媒观察》2007,(9):36-37
(一)记者参与新闻事件由于记者经常亲临事件发生的场地,并接触当事人和知情人,就成为新闻事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发生着共生的存在状态。如此,新闻事  相似文献   

13.
新闻策划是对一个单体新闻事实或一组系列新闻事实进行的符合新闻规律的一种谋划,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一个新闻事件来说,又可以分为可策划部分和不可策划部分。不可策划部分是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编导和记者不能制造新闻;当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之后,不能改变新闻事实,不能改变新闻的基本要素。可策划部分是指新闻的内容取舍和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主题新闻,是相对于动态新闻而言的。动态新闻是按既定事实或既成事实采访材料,就事实写事实发生的过程,是镜子式地“反映”事实,其主要功用是传递信息。而主题新闻则是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记者对事实作较明显的、较大量的思想过滤,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思想。记者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告则是广告主有计划地通过媒介传递商品或劳务的信息,以促进销售的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广告和新闻的传播都是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以人为始点,又以人为终点。广告与新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写作方法也完全不同。一、关于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本质上看,它既不是主观的随意生造,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事实的罗列,而是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准确、全面、辩证的如实描绘。无论是具体事实还是概括事实,都应该实实在在、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6.
一、广播电视新闻纪实性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的纪实性同其他形式新闻的纪实性虽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在基本要求方面又有所不同。报纸新闻的纪实性,是记者用文字生动具体地把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概括和描绘,供读者饶有兴趣地阅读。而广播电视新闻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的对象是新闻事实的当事者或知晓、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采集、核实新闻事实的对象。对于具体的新闻报道来说,除了记者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外,记者都必须找到相关的采访对象,通过采访对象来获取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也就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确认。因此,记者怎样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亦即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规则来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是一个涉及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客观,是否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采访对象选择的基本规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视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是直面观众,就要求记者具有选择新闻题材的能力、临场发挥的口头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运用各项摄像技巧的能力。要突出现场这一特性,记者就要在新闻现场善于抓住现场特点,第一时间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信息,它直接思考着、反映着的唯一对象,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客观事实的存在,是产生新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这是以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得出的新闻本源的观点。它要求新闻只能是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而新闻真实性所强调的正是事实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杨保军 《新闻传播》2005,(10):20-21
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的本职首先是传播事实信息。在传播状态中,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对新闻事实信息的传播,是对新闻事态变化的符号再现。新闻把客观事实作为本源,把对事实本身面目的呈现作为第一目标,把与事实对象的完全符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