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雀记》是苏童的长篇新作,小说在2015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一宗青少年强奸案为特定背景,讲述了含冤入狱的保润、真正的强奸犯柳生、受害者仙女(白小姐)三个年轻人跨越十余年的恩怨情仇。小说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分别从保润、柳生、白小姐(仙女)的视角来叙述,通过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将三人互相纠缠不清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故事发生的集中地,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从萨特存在主义之"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荒诞世界"等观点分析博尔赫斯经典著作《小径分叉的花园》,以存在主义荒诞性解读博尔赫斯的时空迷宫。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理念"绝对自由""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对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其学术界鲜有研究的《巫术师》自由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主人公尼古拉斯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历经"绝对自由、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的生存体验,这些生存体验构成了他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认识。研究认为,小说借助巫术师康奇斯导演的"神戏"让尼古拉斯在历经各种挫折之后获得成长,充分表达了福尔斯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认可以及对于芸芸众生追求自由的指引。  相似文献   

4.
王杨 《文学教育(上)》2011,(17):106-107
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彼此对立、互相冲突。这可以用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来概括。这种理论也深刻影响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人与他人的敌立。本文将结合贝娄的具体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种人与他人的微妙关系:人与他人的疏离,他人注视下的异化,以及控制与反控制。  相似文献   

5.
萨特在其文学中对其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形象化解说,其中心即"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其戏剧作品中,"他人即地狱"首先表现为他人对个体认知的介入与对个体自欺的侵犯,与个体围绕注视展开超越与被超越的斗争。另一方面,个体依赖他人达成对自我的认知,通过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追求自我的绝对自由。"自我"与"他人"在人的存在层面达成同一。  相似文献   

6.
《黄雀记》中,保润、柳生和仙女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保润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弃儿",而柳生和仙女却成为此语境下的"宠儿"。但他们最终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质询,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在他们形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小说叙事落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消解了伦理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相似文献   

7.
章艳萍 《海外英语》2012,(21):206-209
注视是我与他人关系发生的纽带,注视的产生使得人具有了社会性。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必然导致冲突的产生。该文借用萨特存在主义概念,对小说主人公乔在追求自我存在历程中所产生的暴力行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禁闭》是萨特最具世界影响力一部剧作,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剧作。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这部剧作受到了我国学者的更多关注,评论文章近50篇。这些文章基本上是对剧中"他人就是地狱"的阐释而展开,主要分为三种情况: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写照;源于我们运用他人的判断来评价自己;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9.
苏童的《黄雀记》围绕着保润、柳生和仙女之间的一场强奸案,叙述了冤假错案之后的个人和隐藏其后的社会悲剧。小说鲜明地凸显了两条线路,其一是比较明朗的由强奸案引发的主要人物的人生悲剧;其二则是隐藏在人物背后的转型期社会的残酷变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说中,笔者不仅看到个人欲望的膨胀和人性的丧失;还看到转型时期金钱崇拜的国民精神的紊乱。在这段故事中,或明或暗地折射出时代和社会惨痛变迁,深藏着苏童对个人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文学具体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思。此哲思涉及三个基本命题:①自在,它是其所是,人对它既隔膜又钟情。②他人。他人是地狱,因为人无法逃避他人的纠缠,他人也是上帝,因为人的意义是由他人所赋予。③自为。自为是可能性,它与自由、虚无具有同等的涵义。捍卫自由的不是固执的否定,而是坚决的行动。  相似文献   

11.
(1)“他人就是地狱”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1905—1980)关于人际关系的著名论断。国内外评析这一命题的文章虽多,但并不中肯,没有完全揭示萨特赋予它的意义,或者没有把它放到萨特存在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因而甚至有所误会。本文是要指出,萨特乃是用这个命题对人际关系的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概括,就是说,“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那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涵义,即人我之间的“主奴关系”、“超越关系”和“认同关系”。笔者认为,确认本文的理解将有助于对萨特作更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巨大关注。小说以保润、仙女和柳生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香椿树街为缩影,描绘了一幅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民情风景画,精准地展示出那个年代混乱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惶惑心理。《黄雀记》因作者采取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让文本展示出寓言般的深刻意蕴,呈现出浓厚的诗意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狱等基本概念,都指向了"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与人生等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1)“他人就是地狱”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1905—1980)关于人际关系的著名论断。国内外评析这一命题的文章虽多,但并不中肯,没有完全揭示萨特赋予它的意义,或者没有把它放到萨特存在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因而甚至有所误会。本文是要指出,萨持乃是用这个命题对人际关系的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概括,就是说,“他人就是地狱”在萨待那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涵义,即人我之间的“主奴关系”、“超越关系”和“认同关系”。笔者认为,确认本文的理解将有助于对萨特作更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作家苏童,是一位既获鲁迅文学奖又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以略带魔幻的笔法叙写了保润、柳生、白蓁三人之间爱恨情仇的悲剧故事,塑造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市井众生的世相百态。尤其是写实性隐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故事与人物的神秘性,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7,(2):68-72
方方在其新作《软埋》中延续了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自为与他者的关系、选择与自由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彼此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与萨特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相印证,而作者方方在实现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超越。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鲁迅要继续将文学革命推向深入,但却始终摆脱不掉独战的悲哀和孤独彷徨状态。因此,从存在主义角度看,我认为本文借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人的存在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之谜的困惑,也表现出一种孤独绝望的无奈,甚至一种宿命论的色彩。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选择”是毫无支撑点的,我存在,别人也存在;面对着我的自由选择,是他人的自由选择,而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又总是指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于是“他人即是地狱”,处处都有冲突和罪行,…  相似文献   

18.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强调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突出文学的介入功能。夏洛蒂?勃朗特创作从不因循守旧,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女性书写,《简·爱》是其本人梦想历程的写照。探索女性从“房中天使”到独立女性过程中的存在主义心路历程,包括分析自由选择、孤独与死亡和他人即地狱,从而使文本解读具有存在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