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评】王蓓老师创设了一种真实、自然、平等的对话教学课堂氛围.使自己真正成为了对话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将对话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读准、读通、读出意境、读出情趣、熟读成诵。教学中老师善于抓住契机将课堂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全面的、深刻的。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归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并满怀新的追求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2.
马彩芳 《山东教育》2004,(19):126-126
理解新课程关于阅读教学的阐释,我们不难发现,理想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对文章充分地读,要求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在阅读中感悟,从而形成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由此也成为理想阅读教学中最高层次阶段。  相似文献   

3.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凄,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观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既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这是小语大纲的明确要求。朗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本色中绽放出精彩 一、“读味”足 叶老师非常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如:对三处写景的句子进行引读、品读、赏读、带着动作读等,读出了湖水的平、静、清,读出了湖水的美;读出了山石的动势、动感,读出了山石的奇形怪状;读出了小鱼捉迷藏的快乐,读出了小鱼嬉戏游玩时的顽皮和活泼可爱。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误会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作用不仅是把自己理解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与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去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进而通过阅读,获得一定的思想启发与情感陶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与语文能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二次跨越:即从生活到书本的跨越以及从书本到生活的再跨越。  相似文献   

6.
一、自读 ,在阅读中学会发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教学 ,读是关键 ,是“问”和“悟”的基础 ,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 ,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 ,读通 ,读懂 ,读熟。读出重点 ,读出情感 ,才能发现问题 ,有所感悟。1 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 ,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要问的。激发学生读的兴趣。2 根据兴趣自由读。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尽情诵读。可独自读 ,也可约伴读 ,还可邀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可以自由选择 ,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读…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也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呢?一、创设读书情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尽可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做到以读为本,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要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位、读出神韵,力求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的陶冶。如《五彩池》一课,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五彩池”这一人间奇迹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默读全文,划出生字生词,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对典型语句进行对比读或欣赏读,反复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一、感情朗读,引导积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二、听说实践,丰富积累孩子们之所以学会说话,主要靠的是不断地听,不断地说…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多出了10篇文言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重视诵读,通过读通、读顺、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读出美感,读出味道,让学生在读中提升。通过借注释解文言,借扩词解文言,借图示解文言,借关键字解文言来挖掘文化,还要涵泳文言,培养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塑造中国灵魂。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模仿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真情实感,必须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发挥想象,感悟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当然在朗读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读书技巧,把握语调的轻重快慢,让学生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讲”无罪     
王群 《内蒙古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在一些疑难处、甚至关键处.都乐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意思来,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12.
“读悟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新大纲语)为目标,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在读中领悟作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悟后读,读出章的意、情、境。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其语言的运用。它以“初读感悟→精读领悟→导读省悟→美读品悟”为基本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离不开读,不光是强调学生要在读中感悟,教师的朗读更是至关重要.在教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记得一位文学家说过:好的文章就像海面上的一座冰山,露在海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海面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教师首先去发掘、去感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我在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读出自已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  相似文献   

16.
黄蕾 《考试周刊》2011,(62):57-5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让学生用真情去读.把自己的“情”融进文中去: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要去揣摩作品的描写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心灵也会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潮”才能真正进发出来,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课堂的魅力之所在,真正地读出自己来。  相似文献   

17.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把教材钻研好。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或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相似文献   

18.
一、说设计理念 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谓之美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美,达到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有感情朗读主要是把文章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话)。所以要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意味。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情境渲染,激发兴趣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20.
通过朗读。设置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品味——体验——探究——发现”的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际能力。在整体阅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思索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问题精读,从而掌握更为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读,或听录音,以情感染学生;或默读,边读边思考,把握文章的内容;或朗读。以声传情;或品读,感悟诗歌语言、意境的魅力。要读出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滋味。由读诗升华为品诗。惟其“品”.方能有味,方能收到最佳效果。在具体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回归到朗读吟诵上,直到背诵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