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 ,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 ,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感悟”。这是不是说不要教师 ,学生就能无师自通、自我感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感悟”…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界定了体验和感悟的概念,并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中的感悟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品读、激发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大大超过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是,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成了新课堂的主流,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抛之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8.
感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强化诵读、注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是阅读的范本,师生的一切阅读对话都需要在品文析句中进行。而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阅读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感悟、内化吸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所体验,才能使学生有所体验;要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自己感动。如何全方位地、科学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谈谈对语文课文文本解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  相似文献   

13.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对相同的感悟客体,尽管有许多的感悟主体,但感悟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为避免这种尴尬的雷同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特感悟能力。独特感悟是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充分与课文交流、对话,抛开教参、资料中的标准答案或要求的一种个性化的感受或体验。是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教学内容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依据从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情感等对新问题、新信息进行解释、推论、探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利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破难释疑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笔者认为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感悟,具体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  相似文献   

17.
杨琴 《教育论坛》2004,(4):34-35
《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读者从对文本的表层意义的把握深入到深层内涵的认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悟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而“创设情境、加强对话、链接生活、关注空白”正是“获得感悟基础、丰富感悟内涵、体现感悟个性、实现感悟创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