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2.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3.
一、走近作者,揣摩作品思想感情一般地说,教一首词之前,我们总要反复诵读教材,希望对词作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体会。这样做应该说是对的,但从钻研的角度来讲,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没有搞清词作者在怎样情况下写出这首词,就无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尽管你读词百遍,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例如姜夔的《扬州慢》,词前小序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所见所闻,更说明了“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样,读起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就方便多了。原来作者当时的思想显然是想通过扬州的昔盛今衰来抒发自…  相似文献   

4.
姜夔填词自出机杼,往往在主词前配以精致的“小序”,两者构成一篇完整的艺术品。《扬州慢》就是其中的一篇。词中小序写得自然朴质,气度从容;主词则委婉含蓄,情韵绵邈。它们一是散体,一是韵文;一则明表直叙,一则曲笔达意。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各具特色,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序显然是后写的,它是在词人度曲倚声之后的回枪之笔。所谓“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是也。序的结尾“千岩老人以为有  相似文献   

5.
姜夔的《扬州慢》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全词运用了用典、对比手法,感慨今昔,感时伤乱,令人愁肠百转,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姜夔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是诗人、词人、书家,又是音乐家,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汉阳顺江东下,路过扬州时写的。沈括《梦溪笔谈补》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金兵南侵,三次“窥江”,使扬州遭到野蛮、惨重的破坏。南宋有好几位词人写过扬州兵后的残破景象,其中以姜白石的《扬州慢》最出名。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过扬州的时间、见闻和  相似文献   

7.
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相似文献   

8.
典故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和时代的气息,让人容易接受和掌握。我国古代诗词的写作,往往根据内容的需要引用一些典故,能以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由于有些诗词用典奇僻,在用法上也有意做各种尝试,这就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鉴赏诗词的时候,了解典故运用的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一、用其本意所谓用其本意,指在运用典故时直接使用(引用原句)典故的本意,作者表达的思想和典故本意一样。如:①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小令》)②千岩老人以为…  相似文献   

9.
《扬州慢》是非常有名的一首宋词调歌曲,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自度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自度曲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被称为上乘之作,具有超高艺术价值.音乐的曲调优雅,古韵新声.《扬州慢》不但有传统文人士大夫音乐的一种内涵和情怀,还有属于自己的创作与革新.本文主要介绍了姜夔的生平简介、《扬州慢》的写作背景、其音乐分析及其旋律特点和《扬州慢》音乐与诗词的和谐之美,最后对其演唱处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个新的阐释。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姜夔在面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历史上的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与理解,而他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这首词与同时代的别的关于扬州的文本的比较分析,说明姜夔的这种重构在文本上的一些特征,以及给这首词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扬州慢》是姜夔年轻时路过扬州而自度的一首曲子。扬州在——二九年曾被金兵占领,焚掠一空;——六一年金兵大举南侵,扬州又受到破坏;——六四年,南宋主动进击失败,扬州再次沦陷。到——七六年姜夔路过杨州,时距最后一次蹂躏已  相似文献   

12.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见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二十四桥”,课本注为:“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注家认为拥有二十四座桥乃是唐代扬州繁盛的标志之一。这样往,自然也说姜夔原词中的“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这种说法,无论是从唐代扬州的实际,还是从姜夔词意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的确,唐代的扬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笙歌四起的繁华富庶的大都市,而彼时的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相似文献   

14.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姜夔为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的词风别立一宗,他的《扬州慢》,以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其风格既能表现姜夔词的一些典型特征,又能折射出南宋词坛的风貌,本文尝试通过《扬州慢》做一些纵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姜夔,南宋后期词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词作《扬州慢》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寄托了作者的哀思,格调清雅,韵味深长。基于此,从分析该作品的佳句入手,来体会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黍离之悲",从而分析出姜夔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18.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追怀丧乱、感慨今昔之作。南宋高宗时,金兵曾两次南侵。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扬州、全城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度南犯,扬州又遭严重破坏。扬州复遭洗劫后十五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经过扬州,目睹空城,怆然感慨,写了这首词。全词表现了作者悲凉痛惜的思绪,系姜词中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扬州慢》教学设计涵盖词人姜夔的创作背景、扬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杜牧诗作的引用。截取《扬州慢》教学微镜头,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背景、主旨和写作手法,把握词的情感、意境,切实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杜娟 《考试周刊》2011,(15):13-14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