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颜色和香气不同寻常(国色:冠绝全国的美色;天香:天然的芳香).语本唐·李正封《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例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物产不常》:“又如牡丹,自唐以前未有闻,至武后时,樵夫探山乃得之.国色天香,高掩群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  相似文献   

2.
千日酒…     
我国古人不仅用“金”、“玉”来赞颂酒的香醇甘美,还曾把“酒酽”与“春浓”相提并论,认为酒的气息与春天的气息相同;把“酣酒”与“染香”相提并论.认为酒的气息与花香一样迷人。  相似文献   

3.
董晨毅 《大观周刊》2011,(51):188-188
我多年来从事高年级数学教学.以前在讲授《百分数的意义》时.总是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教学时先让学生试着说一下收集到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如学生收集到的“全兴大曲”酒的酒精含量是52%.学生能说出52%就是表示把这瓶酒的总量平均分成100份.酒精占了其中的52份.或者说成在这瓶酒中.酒精占了酒总量的52/100。  相似文献   

4.
冯玉珠  三水 《出版参考》2007,(12):21-21
关于斟酒,中国有句话叫“酒满情深”.就是说斟酒以满为敬。因此,酒桌上的酒一般以斟满为敬。实际上,葡萄酒、香槟酒、白兰地、甜露酒等不宜斟满.只宜斟到酒杯容量的2/3处.其目的是使饮者在饮用时能让酒在杯中旋起来.使酒香充分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5.
《四川档案》2013,(3):39-39
为充分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四川省档案局将举办“四川省企事业单位档案珍品”征集活动。一、参与对象 1.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中央在川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6.
蔺君丽 《大观周刊》2011,(37):17-17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酒”在“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中的意蕴:其一,运用统计学方法,寻找“酒”和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其二,分析“酒”在表现武松性格中的作用。从而得出“醉是题眼,酒为文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张琳 《大观周刊》2010,(33):10-10
说起KTV,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去飙歌、拼酒,没错.就是飙歌、拼酒!可是,在KTV里玩过千百回的你真的释放了吗?尽兴了吗?KTV里最in的玩法.不是单个人的独领风骚,而是“百花齐放共争春”.一拨人在一起狂欢、逗乐才最畅快!  相似文献   

8.
“绝版珍品”多如牛毛本来应当很罕见的“绝版”“限量发售”的“旷世收藏珍品”不知何时已变得多如牛毛、铺天盖地。随手翻看一份份都市报,这类广告消息就会映入眼帘:国内一家老牌晚报,1月24日A1至A3版,版版都有这类“珍品”广告。某沿海城市的市委机关报上,1月27日这一天国内要闻版上同时有4个此类“限量”收藏品的广告。辽沈某主流媒体,2月5日只出16版,就有5条“珍藏品”消息。记者归纳了一下,这些“绝版”“限量发售”的“珍藏品”大致可以分为类:一是所谓“黄金书画”。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经面世的“黄金书画”至少超过20种,大有泛滥…  相似文献   

9.
每读《水浒》,不免写些札记,既是札记,又不免细大不捐,这篇札记就属烦碎之列。但却是从“文人与酒”相对的“武人与酒”想起的话题。关于文人与酒的话题,或者说是文人与酒的佳话,古人与今人已谈得很多。观照之下,关于武人与酒的话题和文章,却比较稀少。大凡人们说到文人饮酒,有助写作,也就是“美碌才思助”,总会想起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千百年传诵。武人饮酒,有助于施展武艺.文学作品中写到的也不少,最易使人想起的是《水讲传》,武松过景阳冈,分明酒肆的招旗上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他却逞性…  相似文献   

10.
金鑫 《新闻爱好者》2008,(10):112-112
“精品”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吸引力强,感染力大,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它是作品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1.
经营三题     
“好酒不怕巷子深”。因为“酒好”,虽然“巷子深”,总会有人光顾,所以“不怕”。 可是,将“好酒”同“吆喝”对立起来,就值得商榷了。 党报自然是“好酒”。它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性质、功能和导向作用,决定了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近些年来,党报紧跟时代步伐,推进新闻改革,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新闻时效,扩大信息含量,改进编排方式,可读性不断增强。它的权威性、可信度,绝非一些小报所能比。但是,有人认为“好酒不需多吆喝”。党报既然是“好酒”,就不用经常向社会、向读者宣传自己的办报宗旨、经营方略,不用宣传…  相似文献   

12.
东坡与酒     
诗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传为佳话,杜甫“饮酣视人极”也常为人所称道。苏东坡的酒量可能不如李杜,但对酒的兴趣却毫不逊色于他们。苏武的作品许多都直接写到酒。不太著名的就不说了,名篇如《前赤壁赋》,前有“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后有“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后赤壁赋》先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接着就写从扫得酒,“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水调歌头》一开头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尾是“人生如梦,一蹲还酸江月”,《江城子·密州…  相似文献   

13.
安徽卫视称,为净化荧屏,将删改新《水浒传》的酒戏。电视台以“净化荧屏”为由删改电视剧中的酒戏。笔者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妥。要体现梁山好汉们的豪气干云、义薄云天,自然有很多可供选择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必要非得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1950年至1957年,公私合营中,原“谦泰吉”、“郑东记”、“陈永兴”、“周林记”、“田顺兴”等5家酒糟坊先后被国家赎买组成了“国字号”企业即地方国营枝江酒厂。1954年,枝江酒厂引进四川小曲酒的生产技术,对枝江小曲酒的工艺进行了改进,枝江小曲因秉承了烧春酒的配方,加上引进的新工艺,使枝江小曲的名气越来越大。1965年,枝江酒厂用红粮酿出的50度白酒,其出酒率达62.1%以上,也被酿酒专家视为一个奇迹,枝江酒厂被评为一类酒厂,枝江小曲被定为一类产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博物馆》2009,(3):106-106
2008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举办“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这是南京博物院和台湾咸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继2005年“砂壶汇赏”展之后的再度合作。展品汇聚南京博物院藏文人紫砂珍品、台湾咸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外销紫砂精品,以及来自宜兴明清蜀山、羊角山窑址、明代徐州卫遗址、清代扬州城遗址和明代金坛金沙水井的紫砂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16.
张菁 《出版视野》2009,(1):14-14
“‘呼’就是唤醒,让潜在市场变为显在市场:‘应’就是要响应.满足显在市场的需求。”——这是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杨恩芳局长去年12月3日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科学发展报告会上.对“呼应”一词的诠释。这一创新性地解释让听会者耳目一新。整个长达2个多小时无休息的报告会上.基本上没有走动、没有杂音,大家都被杨局长新颖、生动、诙谐、深刻又满怀激情的报告所吸引.如同在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欣赏一件精致的珍品.让人陶醉!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艺术似乎都没有诗与酒那般密切,那般相生相契,相得相失,好像没有诗便不能消耗酒,又好像没有酒便不能产生诗。“白日放歌须纵酒”(唐·杜甫)、“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酒肠无酒诗不流”(清·金天羽),其实,这只是诗与酒的表面关系。诗酒的绝妙结合是在唐代。风流俊爽的唐人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着乐舞,一边随口吟出字字珠玑的诗句,游玩筵赏中创造出了一个酒与诗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2006年6月14日-15日,浙江图书馆网络与数字资源中心主任宓永迪、古籍部副主任张素梅一行13人赴北京参观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全国14家公共、高校和科研图书馆共同参与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此次展览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共展出来自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图书馆的古籍珍品200余件。浙江图书馆古籍珍品《北藏》及嘉业藏书楼版片二片参展。  相似文献   

19.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新媒体的概念。但是.人们最关心的是它对我们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日常交流有多大的影响。“新”意味着不是原来就存在的事物.媒体却是有100多年历史.特别是大众媒体.把两者结合起来.是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还是新瓶装新酒?有时候是很难辨别的.  相似文献   

20.
1963年10月10日梅艳芳出生在香港一个单亲家庭,因家境贫寒4岁半她就开始在酒廓歌厅“走台”唱歌。1982年梅艳芳参加电视台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并获得冠军.从此她的命运开始改变,当时她刚满19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