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逃禅词》的作者扬补之,不仅“词格殊工,南宋初不忝作者”,而且精于绘事,以画梅称著于时。同时代的范成大说:“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有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稍后的赵孟坚也称他“祖花光(北宋画僧花光仁老),得其韵度之清丽”。补之也工书法,他自谓“余于率更(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为入室上足”。可惜这位多才多艺的南宋词人,平生事迹,既不甚详,甚至连姓与名字,后世也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南宋名臣李昴英一生信守儒家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但他却不是抽象地谈论“天理”、“人欲”,而是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到政治生活中。他把“天理”解释为“人心所同者”,“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不以一己之私欲损害国家,万民之利益,从而在其哲学思维中表现政治家特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生活在金人侵扰、朝廷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 ,一生力主恢复 ,反对议和。他反对夸夸其谈的道学 ,提倡建立事功 ,是南宋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认为 ,赏以劝善 ,刑以惩恶 ,这是“圣人所以御天下之大权者” ,因而在法制建设上提出了赏罚亦利、执法公平和宽简刑罚以及法律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亮是浙东事功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自处于法度之外,不乐闻儒生礼法之论”自居,大胆抨击了道学的虚伪和腐朽,向当时的“义理之学”提出了挑战,勇敢地打出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大旗.他的“盈宇宙者无非物”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以用而见其能否”的实践观,以及“思所以变而通之”的历史发展观在南宋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其中大部分为慷慨悲壮之作,我们很容易就能够联想到他的“楼船雪夜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来催人向上,激人奋发。也有描写农家生活之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然而下面这首诗.读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6.
扼腕惜稼轩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一生的词作,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有词评家赞:“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相似文献   

7.
南宋初年,秦桧执政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间,他利用种种手段,使台谏官成为效忠于自己的“耳目之官”,台谏系统也就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也没有起到监察百官的作用。而且,由于其破坏,也使南宋初年的政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9.
紫岩小学     
《教育科学论坛》2014,(5):F0002-F0002,I0001-I0002,F0003,F0004
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座落于四川西北素有“小成都”美誉的名酒之乡、年画故里——绵竹市剑南镇。学校因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紫岩先生)而得名,前身是市内一所城区小学的分部。从1996年独立建校之初,学校就响亮提出了“致力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颇受赞誉的特色化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三省体均”是中国封建的理想官制,故而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南宋初年内忧外患,“三省归一”虽然有利于政令的统一,但这种情况更有待于“人主”的把握。“三省归一”的结果,反而成了南宋相权膨胀的重要因素之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他的一生是在奔走革命、从事战斗和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中渡过的。他之所以在惊涛骇浪中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身当百难之冲”,而仍然百折不挠“冒险猛进者”,“不过欲有以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苏将尽之国魂,期有继我而起者成之耳”。  相似文献   

12.
在860年前的南宋时期,江西省金溪县的青田村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陆九渊,后来成为那个时期和集理学之大成的哲学家朱熹并峙的思想霸主,左右着时代的精神取向。陆九渊一生创造的哲学思想体系高标独帜,他提出的“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13.
陈亮是南宋时期名的思想家、学家。他生活在金人侵扰、朝廷屈辱苟安、国势危殆的时代,一生力主恢复,反对议和。他反对夸夸其谈的道学,提倡建立事功,是南宋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认为,赏以劝善,刑以惩恶,这是“圣人所以御天下之大权”,因而在法制建设上提出了赏罚亦利、执法公平和宽简刑罚以及法律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主张。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5.
马致远一生共写了十三部杂剧,其中有五部是“神仙道化”剧。至今完整地留传下来的杂剧仅有七部,其中就有四部为“神仙道化”剧,成为他现存作品的主体,值得认真研究。贾仲明在《凌波仙》挽词中云:“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可见在他生前,死后,其“神仙道化”剧很有影响,“马神仙”之美称便由此而来。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集中表现全真教的内容。全真教是南宋初河北一带新兴的一宗。王哲创教时,其信徒多带遗民气质,除邱长春龙门法派中一些人,因受到成吉思汗的重视,暂时跻入上层外,一般对元蒙统治者均采取不合作态度。在成古思汗去世  相似文献   

16.
“五权宪法”学说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民权主义理论在国家政体问题上的表现。被他称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的理想所在.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曾打算把“五权宪法”同三民主义一起作为党纲,作为“建设国家的基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揉合以中国古代考试、弹劾制度的精华而独创的五权分立制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为了宣传革命主义,汇集革命同志,创建革命团体,筹划武装起义,数度奔走于欧美之间,也悉心考察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对于西方各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他一方面加以赞赏,认为“三权  相似文献   

17.
南宋朱熹注的《诗集传》是一部有很大影响的书,明清以来流传极为普遍,如此朱熹对《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也随之深入广大读者的认识。朱熹之说出,一般学者大多摈弃了郑玄之说,①而以朱说为依归。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词也。”朱熹从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以奇崛奥峭的风格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以后踵武者渐多,师友唱和,蔚为风气,隐然成一流派,到南宋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遂有“江西诗派”之名.之后,宋末元初之方回又倡“一祖三宗”之说:“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①于是,这一流派俨然如一禅学宗派,祖师说法,递相传承,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宋诗派.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种重要著作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易“未成可成,己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所教”两个方面。王夫之认为教有教之理,学有学之道,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师受”中,大有学问。本文初探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以批制继承其教育遗产,并作为对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一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高唱着时代的最强音。在他留给我们的近万首诗歌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长久以来,陆游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无比的憎恨,对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激励着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 陆游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他的一生,贯彻在他的一切活动之中。在陆游唯一保存至今的史学著作《南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处处充溢着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成为陆游治史的又一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