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的《中国手语》还存在着词汇量不全面、手指字母和书空过多以及手势太复杂等诸多缺陷。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语种也在互相影响和融汇。通过搜集研究浙江聋人自然手语,和《中国手语》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一些更能体现概念的意义和系统性,手势相对简洁形象、更易理解的以及《中国手语》中未收录的自然手语。建议《中国手语》的修订要适当吸纳自然手语的精华,从而推动中国通用手语的统一规范和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手语》修订意见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手语》出版已有十来年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聋人的需要 ,需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 ,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因此 ,就对《中国手语》总体看法、修订意见 ,以及对一些有争议手语的具体修改等问题 ,在北京市部分聋人和聋校教师中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表明 :《中国手语》在修订过程中 ,除了应对许多手语进行具体的修改之外 ,还应当增加词汇量、增加词条的英文、合并首续集、增加手语国歌及地方手语。  相似文献   

3.
聋生自然手语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聋生自然手语与文法手语的关系入手,从与《中国手语》不同的自然手语、聋生自创的《中国手语》中没有的自然手语及表示短语和句子的自然手语等方面,通过对一些常用词语及短语、句子的比较与分析,初步探究学生自然手语的特点和规律,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工作需要建立在对各地聋人使用手语的调查基础之上,为此笔者在上海地区对手语动词的使用进行了调查.本文简述了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比较了自然手势和手势汉语,各地手语及《中国手语》中的部分动词,分析了与手势动词相关的语法结构问题,并根据上海手语动词的调查结果对手语规范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使修改后的《中国手语》推广更有实效性 ,需了解推广工作开展多年的状况 ,及对进一步推广的意见 ,特进行此次调查。内容包括对推广的主要对象和机构、推广的有效载体、推广效果及原因、手语新闻、聋校开设手语课等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 :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应 :1.提高对推广工作的认识 ;2 .大力利用媒体的优势进行宣传、推广 ;3.成立专门组织 ;4 .手语新闻增加字幕 ;5 .在聋校开设手语课。  相似文献   

6.
手语是聋人的一种特殊语言。《中国手语》是目前唯一全国通用的手语工具书,然而词典中一些手语的手势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如:有些手语的手势太复杂,有些手语的基本词打法不统一,有些同字异义动作无区别,有些同类手语设计方法较混乱、手指字母使用过多,有些手语手势更改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固定打法等等,影响了信息传递、沟通交流及教育教学效果。现梳理出部分欠合理手语词汇,以期为《中国手语》的修订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聋人的"普通话"--《中国手语》,1989年开始编辑,1990年出版,1994年又出版了《中国手语》(续集),共收集5596条词目,为规范手语、提高聋人的语言和沟通能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聋校师生间的手语交流,若能像普校师生间的口语交流那么顺畅,则聋校教学效果就不该与普校有较大差距,就不至于聋校初中生数语水平很多像普校小学生。这种教学效果的差异主要就是受到师生语言交流不够顺畅影响,课本词汇与手语词汇有很多不便,有一对一的简明对照关系甚至没有,靠不太好懂的生硬翻译解释的方式交流,当然效果不理想。一、手语词的增补近几十年成熟流行的手语词,与上百年形成的汉语词的数量有较大差距,与语数理化课本中用到的词也有较大差距。很多需要的词在两大本的《中国手语》书中或方言手语中也不易找到简  相似文献   

9.
主编通讯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在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特殊教育》2 0 0 5年第 4期与读者们见面了。“听力障碍研究”栏目中 ,顾定倩等人的文章“关于中国手语推广与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 ,介绍了我国首次全国性中国手语推广与研究情况的调查结果 ,其间揭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几年的手语教学经验,对现今使用的《中国手语》中收入的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手势语词的动作加以改革和改进,使之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 (fMRI)技术 ,首次以中国手语作为实验材料 ,通过外显手语和内隐手语刺激的比较 ,探查中国手语在聋人左、右半球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情况。研究的结果表明 :( 1 )手语与有声语言的绝大多数功能区是叠合的 ,与正常人和美国手语的研究结果相似 ,聋人的视觉性语言优势半球也是在左半球。语言的半球单侧化现象以及语言大脑功能定位区很少受语言模式特征的影响。 ( 2 )聋人手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语言加工和视觉空间认知 ,语言加工模块与空间认知加工模块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共享成分 ,这为跨模块可塑性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 3 )研究进一步表明 ,手语是一种有助于促进聋人大脑语言区活动的刺激 ,倡导在聋教中采用“双语教育”和强调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手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表达抽象概念:通过约定俗成的自源性的手势表达;借用汉语成分来表达,如仿译、指拼等;通过其他方式来间接表达,如近义代替、直接解释等.第一种方式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比喻(metaphor)和借代(metonymy).它们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主要的词义孳乳手段和思维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中对比喻和借代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手语.手语表达非视觉概念的原则是:力图在事物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必要时也借用汉语.由于手语是视觉性语言,因此一切非视觉概念的表达最终都必然以视觉意象作为归宿.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手语象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中国手语里的207个斯瓦迪士核心词建成语料库,然后分析研究象似性在中国手语词汇层面的表现和特点。总结出七种象似手段:直接表达、用手表达所指的形状、用手表达所指的动作、用身体表达所指的动作、从其他语言系统借词(比如汉字、汉语拼音)、用辅助口语的手势表达、通过创建一个相关情形表达。有一小部分词象似性不明显或根本看不出象似性。中国手语虽然展现出丰富的象似性,却依然表现为象似性和任意性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4.
手语研究与聋人康复和聋校教学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手语是聋人交流的主要工具 ,尽管它比口语抽象程度要差 ,但与其它交流方式如笔谈或读唇相比要方便的多。由于聋人普遍使用手语 ,我们不能忽视它在聋人康复中的重大意义。近年来 ,聋人教育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 ,并且已经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在有关聋人教学的方面 ,仍存在许多困难 ,例如手语研究滞后 ,这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和聋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去改革和发展中国手语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基础华文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国外把汉语作为第二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其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新加坡是国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文教学的少数国家之一,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以学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的实施,量身定制的单元教学模式,都值得我们研究关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华语文学习需求的日益升高,使得以“母语为非华语者”的华语文能力测验也逐渐受到各国瞩目,然而,这些华语文能力测验仍有一些限制与不足之处。本研究目的是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架构(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CEFR)为基础,参考蔡雅熏(2009)编制的《华语文能力指标》,研发A2级的华语文听力与阅读测验,并导人现代测验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之技术,建立一套具有信度、效度的华语文能力计算机化测验。最后,本文透过次级量尺分数估计方法,探讨受试者在CEFR中四种语言能力之表现,研究显示受试者表达与理解能力优于互动与转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研究了中国手语方言之一的上海手语名词手势因年龄因素所产生的变异.调查结果表明:两个不同年龄组的聋人在打斯瓦迪什词表中的92个名词手势时没有特别显著差异;而113个其他的名词手势中有14个在手形、位置、手动及手动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调查发现上海手语名词手势存在年龄变异,语言经济原则、社会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语言接触是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聋人手语的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聋人双语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聋教育中的实验与尝试 ,为我国手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就对聋教育中手语认知 ,聋人手语语言学研究的背景、社会意义 ,手语语言学的结构分析 ,以及语言学家参与手语研究及其意义展开的论述 ,旨在通过对聋人手语语言学的研究 ,来促进中国聋人手语 (CSL)作为一种语言地位的认可及其在聋教育中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much of Spanish 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 deaf individuals really understand. Study sampling included 36 deaf people (deafness ranging from severe to profound; variety depending on the age at which they learned sign language) and 36 hearing people who had good knowledge of sign language (most were interpreters). S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as assessed using passages of secondary level. After being exposed to the passages, the participants had to tell what they had understood about them, answer a set of related questions, and offer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S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deaf participants was quite acceptable but not as good as that by hearing signers who, unlike deaf participants, were not only late learners of sign language as a second language but had also learned it through formal tra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