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2.
李霞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6):F0003-F0003
作为山东现代文学第一人,王统照在诸多领域里都成果斐然,但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及定位,与之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却无法相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作为王统照研究的新成果,阎奇男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一书重新评价王统照其人其文,再次发掘王统照的文化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统照深受叶芝的影响,他认为叶芝的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神秘和象征色彩,但也联系现实人生。王统照还把叶芝的小说、散文《约翰许儿曼》、《达哈》、《色尔特族的微光》与中国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等相类比。他对叶芝思想的评价可归纳为:一、生命的批评主义。二、生命的价值是爱与美,是艺术。三、美是调谐。四、叶芝的思想来源不仅有家庭、自然背景和色尔特族的特性,还有法国的象征主义、印度的宗教、歌德的泛神论。但叶芝不像王尔德,不是唯美主义。而王统照所受叶芝的影响有:一、对生命之迷的求索。二、对自然之迷的求索。三、对爱与美的求索。因此,从诗集《童心》到小说集《春雨之夜》都有浓郁的象征与神秘色彩。但王统照更具有中华民族特性,更与中国五四时代的现实人生接近。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深受叶芝的影响 ,他认为叶芝的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 ,具有神秘和象征色彩 ,但也联系现实人生。王统照还把叶芝的小说、散文《约翰许儿曼》、《达哈》、《色尔特族的微光》与中国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等相类比。他对叶芝思想的评价可归纳为 :一、生命的批评主义。二、生命的价值是爱与美 ,是艺术。三、美是调谐。四、叶芝的思想来源不仅有家庭、自然背景和色尔特族的特性 ,还有法国的象征主义、印度的宗教、歌德的泛神论。但叶芝不像王尔德 ,不是唯美主义。而王统照所受叶芝的影响有 :一、对生命之迷的求索。二、对自然之迷的求索。三、对爱与美的求索。因此 ,从诗集《童心》到小说集《春雨之夜》都有浓郁的象征与神秘色彩。但王统照更具有中华民族特性 ,更与中国五四时代的现实人生接近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籍“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作家王统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部分学者热中谈论的话题。这些学者认为 ,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和王统照对中国新文学的实际贡献是不相称的 ,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但呼吁归呼吁 ,王统照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几种新出的、有影响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已经忘掉了这位第一代新文学作家。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系统研究王统照长达二十余年的刘增人先生在他的新著《王统照论》中 ,令人信服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克洛德身份复杂:自然身份是“人”,社会身份是“副主教”。这导致他人格中本我和超我发生对立冲突,而最终本我战胜了超我,不仅毁灭自身,而且毁灭他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人类如何避免这种悲剧来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杨洪承 《东吴学术》2023,(5):5-13+2+161
现代中国小说的缘起与中外文化的互通和碰撞分不开,佛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虽早于现代小说的发生,但多元文化下两者的接受方式极其相似。其后的现代中国小说,以极大的胸怀体现了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调和的兼容并包,并由此孕育生长了现代中国小说新的观念、新的审美。“五四”新文学第一代小说家王统照,其佛学意识非有宗教信仰,而是人生和创作中自觉不自觉触及到佛学文化。这多少影响了他的小说观和小说叙事的创作个性。梳理王统照写小说的经过和创作的取材,均有吸纳佛学文化的自然留痕,这提供了作家创作和现代中国小说的另一种样貌;王统照小说观念、叙事素材、人物面貌,及其小说结构,不是受佛学文化资源影响的有意识的思想,而是佛之念、禅之境的诗性叙事美学和现代小说叙事风格的一种积极实践;寻踪王统照小说中有关佛学资源的消融,本质上发现的是现代小说的演变承载了文化接受的自觉,尤其小说叙事潜在渗入佛学而营造了“现代性”精神隐喻的独有情景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统照、郁达夫和废名同为20世纪上半叶以诗化手法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感伤体验的小说家,但他们各有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王统照专注于对死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伤;郁达夫着力表现个人生的意志(包括性的欲望)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属境遇感伤;废名的小说别逐步实现了对于感伤的超越,中后期的作品侧重发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正是创作方法上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们具有了无可取代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一生抨击黑暗,渴望光明,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他的思想基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是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在新文学的园地上,王统照是一个辛勤的园丁。  相似文献   

11.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13.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合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会作为人生派的文学群体,其创作的指导思想虽然明确标示“为人生而艺术”、“遵循写实主义原则”,但具体到每个作家的创作实践却呈現出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景象。同是歌颂“爱”与“美”的主题,冰心的短篇是在温柔亲切的意象中坦露出主体审美倾向;叶圣陶的创作是于浪漫与现实的细致描绘中罩上理想主义的光环;而王统照则是用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爱”与“美”的理想破灭。  相似文献   

15.
孙华玮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中国传统化认为,自然界具有着无限的生命意义,它不仅是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在,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家大都推崇艺术的自然本色美。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周易》亦云:“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字都是对“小包”的卅美特性的描述。继老子开启的“自然本色”论之后,汉代的《淮南子·说林训》也提出了“白玉不琢,美珠不”的美学主张;唐代皎然把“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视为诗歌六种“至境”的两种;司空图则把“冲淡”“自然”列为诗歌二十四种品格的两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7.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8.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王统照最早支持了周作人倡导的美运动,最早提出了纯学散体概念,并把纯学散分作五类体式,虽然其范围较宽泛,但仍促进了纯学散或说促进了美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统照小说中存在着鲜明的"独异个人"与"庸众"二元对立结构。独异个人形象可概括为知识分子、城市贫民、农民三种类型,与之截然对立的是庸众的群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