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萍 《文教资料》2012,(20):124-126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教育。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化解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矛盾,需要实现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主动化。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0,(6):120-124
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化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较大挑战,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具备道德自律意识不仅是其避免网络负面影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网络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有明显不足,其对网络道德自律的必要性、价值和方法等认识有所不足。高校应建立更完善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专题内容或课程,建设多主体协同的教育体系,并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教育创新,才能使大学生更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助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繁荣,强烈冲击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而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最活跃的特殊群体,毫无疑问是受到互联网环境影响最深远的一类人群。在互联网环境下,道德规范的相对弱化、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意识的降低,虚拟网络中的自我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差距,甚至网络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等都正在呼唤着发扬网络"慎独"精神,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理想,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从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网络特征交互作用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责任喜忧参半的现状.必须坚持网上网下互动、疏与导相结合和自律他律并举的原则,着眼于引导大学生走出对网络的认识误区,教育大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其自教自律,构建良好的宏观网络环境,采取深入开展责任教育,创新高校德育和推进网络道德、网络法规建设以及加强技术攻关的对策来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责任.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特征与行为特性已悄然发生改变。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心理呈现出情感多样化、认知碎片化以及意识虚拟化特性,而行为特征则表现为认知自觉性、认知个性化和认知随众性。自媒体自由、交互、虚拟性传播方式使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出现紊乱,甚至导致网络道德情感丧失。创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治理路径,可通过加强政府宣传、创新高校教育方式、加强自我辨识能力及提高自身素养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模式研究已经成为十分重要课题。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实现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需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切实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高校需要确立与时俱进的党建理念,建立系统科学的党建制度,培养能力突出的党建队伍和充分开发与利用网络载体来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模式研究已经成为十分重要课题。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实现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需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切实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高校需要确立与时俱进的党建理念,建立系统科学的党建制度,培养能力突出的党建队伍和充分开发与利用网络载体来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网络道德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纠补必须以政府、高校、学生个体和心理专职机构与人员为主体,坚持"自律"和"他律"、"宏观"和"细管"的两手抓方针。  相似文献   

9.
何吕亚 《考试周刊》2012,(55):157-158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与自由复杂的网络环境会使自我控制能力尚低的大学生产生网络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以正确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在网络行为中形成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前提,是他们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和道德积极性的源泉。道德需要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道德认识、认同道德规范、明确道德责任、加强自觉自律、完善道德机制等是高校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道德视野,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异化提供了温床。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体异化、道德情感异化、道德规范异化和道德行为异化等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有网络、高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矫正或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既要开展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又要加强网络技术与道德规范建设,净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法律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2.
建立安全有效的高校网络秩序需要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学会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类型有:网络自我修养法、网络素养提升法和网络实践法等。运用这些方法时大学生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主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辨别力与免疫力,这样才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才能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从自发到自觉的良性过渡。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既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转变工作观念和方式、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信息工作队伍等5个方面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指导性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拥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还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并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希望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网络扩展生活场域的同时也改变着生活方式,生活网络化倾向普遍显现.网络使生活获得改造又诱发了新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对传统伦理造成无形的冲击.网络时空给予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挑战和新机遇,适应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新环境,需要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创新.构建网络道德社区,是基于大学生网络生活与网络道德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尝试,旨在发挥网络元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拓展道德元素在网络生态中的伦理张力,通过虚拟社区的道德实践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推动大学生网络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要充分认识他律、自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坚持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自律是网络正常发展的主要条件,而网络立法是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围绕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立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对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立法的未来融通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学生无疑是独特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失范的认识,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形成的矛盾以及网络道德失范存在的内在本质,要消解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与现象,要求我们要顺应网络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和网络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网络主体的主流价值观、自律与他律、自教与他教、主体性与个性化的教育,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网络德育的发展来促网络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大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加强道德自律,尤其是面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培养自己对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利用网络文化优势,牢固确立"阵地意识";根据网络文化特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识,并进行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