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与日本在文化方面一衣带水,在戏剧艺术上更是渊源深厚。虽然两国古典戏剧拥有不少相似相依之处,但是,仔细分析中日古典戏剧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中日悲剧其实不尽相同,特别是在能剧的代表题材“梦幻能”之中更加呈现出“澎湃圆融与哀艳幽玄”的不同美学风格,展现了中日古典戏剧不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4.
中外古典正剧类似性特征研究,是鉴于中外戏剧的差异性比较过多而作的一个“有异”的类似性系列探讨。如果用真正全球性的眼光和戏剧性的标准来打量中外古典正剧,首先在戏剧要素上就体现出了大众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普遍化、冲突的日常化和内容的泛化这三个方面,这是戏剧的艺术本质所致。  相似文献   

5.
中外古典正剧类似性特征研究,是鉴于中外戏剧的差异性比较过多而作的一个“有异”的类似性系列探讨。如果用真正全球性的眼光和戏剧性的标准来打量中外古典正剧,首先在戏剧要素上就体现出了大众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普遍化、冲突的日常化和内容的泛化这三个方面,这是戏剧的艺术本质所致。  相似文献   

6.
在文人传奇发展初期。“三大传奇”以戏曲表演时代,占据了这一时期戏剧艺术精神的制高点。在戏剧结构上,首创双重戏剧结构法.成为戏曲结构艺术嬗递演变的先导。在戏曲声腔上,《浣纱记》是昆山新腔改革与传播的全胜标志,成为古典戏曲音乐声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有力促进明代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伴随戏剧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戏剧艺术自身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男旦也兴盛壮大起来。其扮相的俊美、唱功的深厚以及角色的多彩不仅贴近生活,迎合了观众"俗化"的审美需求,而且推动着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男旦艺术一步步走向成熟,丰富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内容,构成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诗歌一直是西方文学中的主流,它对其它的艺术样式都产生过不同的影响,而对戏剧的影响尤其深刻。西方古典戏剧在自己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诗歌的潜移默化、浸润滋养,不可避免地带有诗歌的艺术特色,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古典戏剧的语言艺术、题材内容和叙述方式上。  相似文献   

9.
杨杨 《黑河教育》2011,(3):58-58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戏剧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西方戏剧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大师李渔都曾把结构称为戏剧的第一要素,但中西方戏剧的结构同中有异,西方人在强调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还对时间和地点有~定要求,讲究“三一律”。中国人从不谈论戏剧的时空,其情节的整一性与时空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戏剧对结构的要求更多。因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剧本文学中几个要素(题材、冲突、人物、语言)外,在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构成了两种戏剧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10.
小说的冲突式结构,是西方戏剧性小说的一个基本类型。本运用黑格尔关于古典戏剧结构的理论.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等经典作品的艺术分析,揭示出冲突式结构的三个美学特征:以人物“不同目的的冲突”作为“结构的中心”.情节的趋势“是奔向最后结局的不断前进”;“把史诗和抒情诗结合成一体”.并让“人物取他自己行动中的果实”;采用加速或减速以及场景限定.实现对小说时空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11.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造物实践和审美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传统模型制作技艺在唐宋时期已有高水平发展,清代“样式雷”的“烫样”模型更是达到“空前之作”的技艺高度。从“精益求精”的匠技实践、“传统礼制”的象征表达、“以人为本”的美学理想三个文化层面对技艺进行解读,提出符合新时代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适应性创造”的“再传承”理念。探索模型制作技艺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的更多可能性,在审美范式上对其加以提升,从而树立新时代造物思想和美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一直被西方人视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然而,双重文化身份和东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使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从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出发来展现的中国文化注定不再是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是按照西方的想象所进行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再造性创造。  相似文献   

14.
《牧羊记》是宋元南戏重要的剧目之一,其本事来自正史,可是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材料的加工和修改,表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着重分析剧作中与史实的相异之处,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经典情节对同题材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代历史剧的逻辑链中,探析南戏《牧羊记》的发展演变。给予其准确的艺术定位,明确古代历史剧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5.
高远  吕甜甜 《江苏高教》2021,(4):98-101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关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对于支撑国民经济的制造业来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理实相融、校企融合、专业性与地域性结合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四项基本原则。全员融通、全过程融通和全方位融通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相融通的三条实现路径,这对于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发展总有着传统的前后相因。中国文化中很突出的一点是史官文化。受此影响,古典小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路向中,一直受着史官文化因子的制约。古典小说正是在史传文学精神的烛照下,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叛逆。这种继承与叛逆,几乎决定了后世小说创作的基本发展路向。当代小说的创作史就是一部继承经典和背离经典的发展史,这无疑深受古典小说发展路向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插花艺术》课程探索构建了“寓工匠精神培育于插花”的中国插花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身教”胜过“言传”、细节训练从清洁开始、精益求精从“对话鲜花”开始等教学方法,以及丰富中国插花艺术第二课堂,建立素养、文化、技艺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动静结合作为我国古诗词创作常用的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它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动衬动、动静互衬四种,被我国古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广泛而巧妙地运用,创作出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及艺术审美效果,充分体现出动静结合手法绝妙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经”是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创作要求,由荀子提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篇中都倡导“宗经”这一要求,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六义”之美.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宗经”思想的影响,他“宗经”不仅宗“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宗经、史、子、集等文化遗产中的经典,“六义”之美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