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个诗学范畴,“兴象”是由殷瑶首次提出来的。唐代以来,“兴象”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文学象征意象相比,“兴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美学特征。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因更能展现整体浑沦性的审美体验、更易诱发和拓展意境、更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而受到中国诗人和文论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2.
坚持立体感教学提高文论教学质量刘根生文学理论是电大、函大、大学中文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主要讲授文学的审美规律。一方面因该课涉及到哲学、美学、,C理学、思维科学等多方面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抽象思想能力较差,读的文学作品少,艺术感知能力比较...  相似文献   

3.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新内容与新形象的诞生体现着新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心学思潮和心化文论带动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心化、俗化和功利化。这一嬗变及其对权威文化的挑战,持久地影响着世俗审美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文"与"道"作为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两个方面,一直是文学批评关注的重点。通过列举两宋理学中"文"与"道"关系的代表观点,并对其思想本质做了透彻的分析,意在指出理学文论中的文道关系所表现出的仍是一种道德哲学的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说,理学文论中的"文道之辩"是一种对文学本质予以否定的观点。因而,是不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楚辞研究呈双线并进的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深入,逐步涉及到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的文体特征以及楚辞的审美标准等诸多内容的探讨;另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又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发展特征,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内涵、楚辞批评以及编选的审美标准等注入了浓郁的理学价值规范。文学与理学思想在宋代楚辞研究中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宋代楚辞批评的新风格。这种楚辞批评新风格是宋代文学观与理学思潮的巨大发展,也是时代政治需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学的自觉和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视,追求形式之美成为魏晋六朝文学的显著特征,文士为文多造骈语俪句,讲求隶事用典,注重声律音韵,骈俪之风渗透到各式文类语体之中。批评文体自不例外,文论家普遍重视文辞形式的审美效果,认同丽辞为文学发展之正轨,不仅在理论上证明它的合理合法,更通过文体的创作实践在“以文论文”之中确立其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9.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本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欧阳玄文论是元中期文道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它建基于“文本于道”的文学岙体论,并据此建立了“诗得乎性情”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和“深厚悠长之味溢出言表”的文学风格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鲜明地体现了欧阳玄以理学为精神底蕴的文论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两宋理学家的文学观念及理论曾经一度被人们误解至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它,并且挖掘出它的思想光辉。研究成果纷呈于世,初具繁茂局面。主要表现是:讨论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专论理学家个体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理学诗派;考察理学文论范畴和核心命题;研究理学美学;理学家诗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总体来说,在整体研究方面较为绵薄,尚可推进。  相似文献   

12.
在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文论形成了以直觉思维为主的特点,侧重鉴赏文学生动形象的直观世界,强调领悟形象背后的无穷意蕴,形成大量比拟式的批评话语和独特概念。其评论生动形象,更贴近抒情文学的审美特色;其概念内涵丰富,颇具开放性和变通性,为后人的阐释提供更多的可能和兴趣。  相似文献   

13.
《咏雪》是初中文言文课文中篇幅较短的一则,作为初一课文,本文文字难度并不大,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是谢朗和谢道韫对纷纷白雪的两个比喻,以及谢安对这两个比喻含蓄的评价.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典故,《咏雪》既是含而不露的文论,更潜藏着已经渗入我们文化基因中的审美趣味,如果能解读到位,教学得当,对学生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14.
要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闲适欲望话语及其精神特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闲适欲望的叙述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起落,经历了三次高潮阶段;一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阶段、三十年代的论语派阶段和九十年代的闲适文学阶段。三个阶段共同描绘出闲适欲望话语的百年变迁轨迹,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鸳鸯蝴蝶派表现为对市民阶层的思想趣味的迎合和认同;论语派表现为对幽默和性灵的热烈追求;九十年代闲适文学则表现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肯定和向往。○宋代文论视野中的“格”“格”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在宋代文学批评与理论视野中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15.
简论当前大学生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根生 《教育与职业》2007,(33):184-185
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构成对传统文学教学的严峻挑战。其主要表现是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弱化,我们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文学本质主义的思想倾向。1960年代的文论教材做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努力,1980、1990年代的文论教材以审美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置换意识形态论,但都并没有突破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的新锐文论教材打出了反本质主义的旗号,却没能找到反本质主义之后文论教材建设的康庄之路。以文学存在方式代替文学本质作为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基本文学观念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18.
文学趣味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却不可能是随意的。文学趣味的形成,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因而,个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趣味都带着一定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理想的鲜明特征。今天,中学生文学趣味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下述意义:第一,抓好中学生文学趣味的培养,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美育”的重要环节。通常所讲的“美育”,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美的一个门类,它  相似文献   

19.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文学审美空间的封闭化、扃平化、私人化、心灵化与表面化等诸种症候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文学意义的阻塞与流失,深入阐释了造成这一审美畸变的全球文化背景及本土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重建文学与审美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来推动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并实现文论话语的更新、扩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