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忠与孝是封建道德总纲领这一大背景阐述刘基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刘基“以道事君”,知“道”而论孝的思想,恪守着“道”的原则。这种“道”将最易于泯灭个体性的忠孝观注入了理性的内涵,避免了偏执与迷狂;同时,“道”又使孝亲观念赋予了社会政治功能,为明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基的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堪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忠孝观念的积极意义,而消解了忠孝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而赋予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伦理范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雷宇 《培训与研究》2002,19(4):82-84
科举制在古代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本从统治选仕的政治角度、科举考试操作的技术角度以及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化土壤的角度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忠孝古难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忠孝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在纳兰性德作品中均有反映。从其组诗《西苑杂咏和荪友韵》中可见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而在其词作中更多的是消极隐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在纳兰性德作品中均有反映。从其组诗《西苑杂咏和荪友韵》中可见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而在其词作中更多的是消极隐世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恤孤制度发展演变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较早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辅以家庭赡养、家族收养及私人捐助相结合的慈幼恤孤模式。施善与教化的相辅相依,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幼恤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仕宦官员“丁忧”不仅事关其孝道操守的官场道德评判,而且与其仕途任职乃至官场政治风云变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仕宦官员“丁忧”对古代官场社会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丁忧”普遍与官场仕职变动相联系,直接引起丁忧官员黜陟迁转的仕宦命运变化;其二,围绕丁忧过程中的“夺情”起复,官场权力倾轧与派系政争波澜迭起,往往导致高层权力纷争势力的此消彼长及人事变迁;其三,仕宦官员面对“丁忧”与“夺情”的两难取舍,屡屡引发古代官场“忠孝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冲突。由于仕宦官员“丁忧”始终与其仕宦命运相联系,因此,原本“丁忧”尽孝的人伦道德行为,一旦付诸官场人事实践,必然被打上浓厚的官场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0.
张婉霜 《文教资料》2013,(33):102-103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虽然具有对立或紧张的关系,但是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精神生活。一方面,其隐逸性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自我调适的选择,从而隐居不仕。另一方面,其自由性又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开辟了悠闲适意的精神乐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正是在儒道互补中寻找精神的平衡点,从而达到了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怀在古代自传中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写照。在古代自传中,能在仕与隐中做出十分坚定的选择的传主可谓寥寥无几。在大多数传主身上,仕与隐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只是有的传主隐藏得较为成功,而有的传主则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但正是这冲突的存在,使得古代自传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仕宦或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大生存选择,一些士人为实现其兼济之志而入仕进取;一些士人为安享其独善之乐而忘情山林.刘义庆作为临川王,无疑是刘宋政权中的关键人物,但翻看其所编纂的《世说新语》(下以《世说》称之),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流露出的不独是那种颂功扬名的正统气息,还兼有萧散自然的隐逸思想.作为该书的总编纂者,刘义庆对人物的选择、品评及态度上必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褒贬讽喻流于纸上,或好或坏尽诉书中.那么刘义庆究竟持一种怎样的仕隐现?这种仕隐现是如何形成的?在现代职场官场中这种仕隐观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基于这些问题的一系列探讨成为本论文的立意所在.  相似文献   

13.
"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士"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也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士既有"士志于道"和"明道救世"的人文情怀,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情趣。"仕隐"情结作为互相依存却又互相独立的两个方面,反映在士身上,造成了主体本身的内在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也应该从互相对立且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仕"与"隐"两个方面去探究。  相似文献   

14.
源于儒教伦理的忠孝观念在日本宗教的世俗化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日本,忠孝观念是同其民众与国体的一体化而并存的,成为日本国民政治价值观的一部分。文章探讨了日本忠孝观念的缘起与特征,认为忠孝观念在事实上对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高效、实用的创新机制起到了内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原则是我国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有古代、近现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四个阶段,而对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年间。本对这种研究状况进行了审视与评价,从整体上梳理教学原则的发展,为21世纪教学原则研究的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隐与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在人生选择、价值实现、人格完成三大人生问题面前,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选择,本文企图从剖析士的隐、仕选择的三大非自由因素契入,为审视历史时期中知识群体的发展轨迹提供另一视角。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是大学历史系本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学素养的高低。然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只有教、学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其结果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现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多注重教的改革,对学,特别是如何通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重视不够,未能拿出一套完整、系统、可行的改革方案。那么,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存在哪些弊端呢?应怎样进行改革呢?  相似文献   

19.
谏诤制度是一种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虽然它受制于皇权 ,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性。它体现出一种独立性原则 ,折射出传统道德对世人的影响 ,反映出皇权对道义的认可和士人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20.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