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复式教学中“静”与“注意”的初探平果县新安乡那曹小学黄庆祝,许大志复式教学是由“动”和“静”两部分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动”,指的是授课。“静”,指的是自动作业。“静”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认识,发展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教学本身是以动为主,可小学音乐包括聆听、表演、乐理知识、演奏与创编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音乐课堂结构既要动又要静。(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调控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思维理论主要由“虚静”说、“神思”说、“感兴”说和“妙悟”说构成。然而,“神思” (主要指艺术想象)的启动,“感兴” (主要指艺术灵感)和“妙悟”(主要指艺术直觉)的激发,均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即虚静态。换言之,“神思”、“感兴”、“妙悟”正是虚静态生发的思维效应。所以刘勰标举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也就成为历代文论家和作家的共识。本文拟借助于现代心理学、人体功能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虚静思维的规律及其如何启动神思、激发感兴和妙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在改革复式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动”“静”交替穿插,合理安排时间要在四十分钟顺利地完成复式班中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科学地分配时间,使“动”“静”紧密衔接,合理穿插。复式教学中的“动”是指直接教学,“静”是指自动作业。每一节课中,纵的看,对一个年级而言,“静”是“动”的基础;“静”的效果不佳,“动”就会受到阻碍。横的看,就两个年级的关系而言,“静”要为“动”服务;没有良好的“静”的状态,“动”也不会顺利进行。“动”“静”的穿插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来决定。如一、四年级的复式课,一年级是刚入学不久  相似文献   

6.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节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动静、张弛、收放、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把课堂教学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生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生美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动与静。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脑接受刺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不断转移,那么,相对来说人就不容易感到疲乏。反之,某一兴奋点持续活动,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同时抑制还可以扩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脑就会出现困倦乃至睡眠状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与静的交替出现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还会获得节奏的美感。 这里的“动”与“静”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所谓“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各种练习、竞赛、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甚至出现争论的场面。所谓“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这种状态表面看来是鸦雀无声,实际上学生在凝神听和  相似文献   

7.
查静 《江苏教育》2007,(6):20-21
提到“静”字,人们会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寂静、平静、宁静、幽静……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描写的是“静”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种独处的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没有私心杂念的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静……与静相联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明月、幽林、清泉、星空、古刹……一切皆让人宁静。在古人心里,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复式教学是由“动”“静”两部份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静”指的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自动作业.是由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智能,学会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它贯穿于整个“静”的活动过程之中.然而,儿童的“注意”范围很小,稳定性差,容易分散.因此,研究“静”过程中的“注意“,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提高“静”的教学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10.
复式教学的自动作业,是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的又一认知活动。它既是搭配“动”“静”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直接教学时间不足的一种补偿,同时还起着发展学生思维与认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的作用。因此,学生自动作业时必须做到“精练”。这里的“精”,当然不只是指学生练习数量的多少而言。而是指练习的内容、形式等  相似文献   

11.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2.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4.
“反动”是《庄子》思想和言说的一个特点,“反”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道与社会、道与物、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达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可明了“动中之反”和“静中之反”。动静是“反”的两个方面,向道返归是运动的态势,向道返归又要求虚静之心。庄子“反动”的思想是由一种特别的言说印“反动”的言说来表达的;它的指归是向道返归而达到真正自由的无为无待的社会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16.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动”与“静”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有无教师主持来分,把有教师主持的直接教学叫做“动”,把无教师主持的间接教学叫做“静”;二是按教学活动的形式分,把直接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小助手主持下的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也称为“动”,把间接教学中无教师主持,也无小助手主持的看的活动、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称为“静”,把直接教学中短时的看的活动(看书、看图等)、思的活动和动笔活动也称为“静”。  相似文献   

17.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节奏也存在于人体本身。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的节奏的,这就决定了人本身具有生理上适应节奏的习惯。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节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动静、张弛、收放、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进而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产生美感,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动与静。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动与静的交替出现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还会获得节奏的美感。所谓“动”,指的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活跃…  相似文献   

20.
“不讨论静液佯谬”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对“液体内部的压强”这一知识点所提教学要求的一条补充说明。何谓佯谬?静液佯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们的看法可能不一。为了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笔者曾向几位专家请教过。有专家认为,佯谬是指一种表观上的矛盾。静液佯谬指的是液体对非柱形容器底的压力不等于容器中液体的重。因为这个问题在初中难以解释清楚,所以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不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