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宋山水画主要成就集中于画院之内,以"马远、夏圭"为代表,被称为"院体山水",即以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在小幅画上画边角之景,形成与北宋山水画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北宋至南宋审美风格的转折,一方面是源于画家对江南小景的艺术感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艺术本体发展的规律性造成的,同时更与当时文人画的蓬勃发展有着紧密关系.无论是从形式、内容、创作方法、还是审美趣味来看,南宋院体山水画都与文人山水画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本文试从分析马远、夏圭的画风来探究文人画对院体山水画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西美术的比较,其研究领域甚为广博.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与源自西方的风景画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体系与发展路径,但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方风景画都以人生存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致力于对客体的美的发现和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与情感.可谓山水画与风景画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另外两个画种又有着几乎相近的起源.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对象、美学原则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下面就这几方面谈谈两者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文化审美意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一种物质产品 ,具有实用功能 ;建筑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具有审美意味。建筑作为艺术 ,是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观念形态的视觉外化 ,是抽象观念的具象暗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是中化民族智慧、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宗教意识的集结体 ,又是主体与客体、外形与内蕴的统一体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在其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完整而独立的艺术体系。20世纪的山水画,总体上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表现出“开门迎宾”的宽容心态,形成“借古开今”,“中西融合”的两条流向。新时期山水画在创意风格样式的艺术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格局,并从传统程式化的技法和审美惰性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的追求,寻求新的天人合一。在新世纪里,中国山水画将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化理念外化形式之一的中国山水画,其整个艺术流变与演进的过程,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线性发展,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线性形态,也确保了中国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相对完备,无论语言法则、程式规范、绘画理论都有着非常完备的水平与系统.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过程中,它的发展方向指向了自然,推崇只有人和自然在一起,人类才能更加完善,通过对于自然山水的描绘,注入自己对于文化、哲学、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感悟,才能实现"观道"的目的,也最终才能达致"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并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清初“四王”的山水画几乎主宰了当时的山水画坛,对后世山水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五四”以来“四王”被逐步扣上了“崇古保守”的帽子。今天,我们站在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立场上,对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应该认识到“四王”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他们对一千年来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梳理,把中国画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分离出来,成为绘画的重要目的,使笔墨程式本身成为融入个性情感的抽象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55-156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决定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绘画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个性化艺术形式。中国画是人品与学养的综合体现,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可以得到审美享受和文化熏陶,传统山水画具有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培养人们文化气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 ,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出来的语言形式 ,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皴法的程式化 ,即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性总结 ,亦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同时也是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庄子书中多借寓言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虚静"的审美心胸,"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行为表现,"解衣般礴"的审美自由精神这三点是庄子的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庄子是借助对绘画美学思想的阐释来完成他对艺术之道、艺术人生的追求。思想对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六朝山水画的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可堪称为“姊妹艺术“.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将绘画的创造手法和意境的特色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山水画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园林体系,它融合了山水、建筑、书画、园艺等形式,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山水景观作为建构园林空间序列的基础,被视为园林的骨架和血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不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对园林山水的审美中,不但可以回归自然,追求隐逸,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品德的赞美,而且还能在虚静空灵的状态下感受宇宙生机,体悟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紧密相关,其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正是它们的差异之所在。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彼此遥相辉映,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展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通过把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比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内在特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化的山水精神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画家在创造和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用诗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艺术创作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广阔的艺术视角中又创造了山水题画诗的审美形式,文人画家一方面收拾河山,整治林泉,追寻文人气息浓厚的画面意境,另一方面通过诗画合璧的艺术手段,改良表现山水精神的博大幽深,在文和艺的载体高度上把握民族艺术的实质,反映出中国文人画家在追求林泉之美精神状态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园林艺术与诗文绘画一样,以意境作为审美的最高追求。园林意境的营构借鉴了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山水的意境;二是山水诗画意境。诗画艺术源于自然,并且指导第二自然———园林的营造,影响了园林的要素和结构布局等艺术形式,赋予园林境界深刻的文学和哲学寓意。一方面,综合性的园境具有与诗画相通的一般意义上的意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园林作为实用的物质生活环境,还具有移步换景和四季变迁的多变性、相关个人经历的场所性、个体体验的多样性、众美荟萃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油画家一方面受西方油画的影响 ,在艺术语言上寻求与西方对位 ;另方面又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维的影响 ,主观自觉地力图摆脱艺术殖民地痕迹 ,在艺术语言上又呈现出与西方不对位的势态 ,构成了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复杂状况 ,从而表现出中西文化对中国油画风景发展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画重视笔墨,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它与物象合为一体,不只是工具材料,更是联结着物质与精神的一个中介物,是中国画中最具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因素。笔墨也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它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讲究笔墨精妙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所在,笔墨相互结合,巧妙地运用在山水画中,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0.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