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万古愁思。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处借香山居士的诗谈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与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看过一个《沁园春·雪》教学实录。有片段如此:
  生1:上阕写景,诗人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2:有实景、有虚景。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解读紫藤萝的写景顺序及技巧,学习写景状物之法。2.感受宗璞的心态变化,领悟她所记录的生命之美。3.结合宗璞生平,启发自身对人与自然的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PPT):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准“蒙蒙亮”“蔓儿”“冲”等难读的字。
  3.体会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挚感情,能主动关心身边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品味对话描写体会牵牛花能陪生病小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笔者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后发现,表达技巧主要考查的还是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赏析表达技巧首先就是抒情方式。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隋语。”写景抒情又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方式,因此,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关键是要扣住景与情来赏析。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散文总离不开写景。常言说“良辰美景”,优美的景致,往往能引发人的情思。在情景交融的文章里,写景是抒情的基础,要做到写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观察点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写景的形式和方法是千姿百态,纷繁竞美的,这里仅谈常用的一些形式和方法。一、借助拟人写景借助拟人的手法,就是使自然景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生命、情感、性格等。例如朱自清《春冲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地。”在作者笔下,桃、杏、梨不仅争妍斗艳,更在争春。这样的写…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第6课《j q x》。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声母j、q、x,能够认清形、读准音、正确书写;
  2.能正确与单韵母组成音节,并准确拼读;
  3.认读本课生字,会读儿歌。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天山牧场的迷人景象。
  (2)认识8个生字,读写策马、驰骋、映衬、嬉戏、灰烬、婉转、金碧辉煌、连绵不断等词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相似文献   

10.
一、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目标维度制订的常见问题
  问题一:教学目标表述过于宽泛,活动目标落点不明确
  案例Ⅰ:台风活动探讨:庞然大物“布拉万”继续西北行并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一、教案设计思路
  本节新课标中的要求是: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即“会测、会选、会用、会根据实际估测物体质量、会用利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故教学目标重难点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称量范围。
  (2)学会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第一场雪》是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它叙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表达了作者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心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玩味雪大景美、体会作者内心喜悦的同时,有意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景抒情的高妙之处,对培养高年级学生读写能力不无裨益。作者写景有高着,抒情有妙笔,具体体现在“四高三妙”。 (一)写景“四高” 1.高在摹状、着色、拟声。作者描绘下雪时景象,紧紧抓住雪花本身的形状、颜色、声音,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 苏轼评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唐宋诗词中许多优美的篇章,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了美妙的画面,画中景是诗中的意象,景物的选取安排则是诗的表达技巧。因此,鉴赏古诗词,可以抓住文中写景的词句,构想画面,通过对物象的揣摩、探讨、品味、涵咏,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创作实习”课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1].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连环画讲故事,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会观察连环画的方法,能理解图意,并能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正确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与人交流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作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其能力层级为E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常把其中的两种题材(即写景诗、咏物诗)和四种表达技巧(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相混用。基于此。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分别谈谈他们的具体用法和区别。  相似文献   

17.
勘误     
陈向明的?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一文在我刊2015年第1期发表后,作者发现文中有三个错误,特在此勘正。
  1.第14页第一段中的“符合互动论”应为“符号互动论”。
  2.“参考文献”22中的作者“陈向明”应为“陈向明等”。  相似文献   

18.
王艳艳 《语文知识》2014,(11):69-71
《长白山秋色》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浓烈浪漫。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文章,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的结构;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图分类号:G632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第一场雪》教案山西省实验小学刘秀珍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第一场雪的特征;品味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景的;复习“事物和联想”等读写训练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4.能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