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冯霞  尹博 《体育学刊》2004,11(4):4-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其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不可回避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中国学校体育应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体育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对青少年的教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其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不可回避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力。中国学校体育应发挥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文奥运"的使命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现代西方文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问题,从技术进步与当今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日益严重之关系的角度切入,在比较中西体育文化之长短、解读两者间互补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西方文明阳亢阴虚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静态的农业文化与动态的商业和工业文化之间的根本不同,指出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正确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韩志芳 《体育学刊》2002,9(2):53-55
运用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差异和共性,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危机和发展。结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应求同存异,相互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适于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体育运动的全球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从现代体育的起源、传播和发展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全球化进行探讨,并分析了现代体育全球化的原因。结论是: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初期,体育运动主要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国际体育合作新格局是现代竞技体育全球化的体现;现代奥运会是现代竞技体育全球化的缩影;受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大众体育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进行:体育运动全球化与体育产业全球化相互促进;体育运动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政治对立、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运动对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是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后逐渐地显现出来的,它既有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这种外在直观的影响,也有思想、道德、文化等上层建筑层面的影响。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以艺术的手法向全世界展现了工业革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联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与社会进步,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才是激发奥林匹克运动的直接动因.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等国际体育法律文件,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在体育运动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于通过体育的社会功能矫正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这一过程也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竞技体育进入21世纪和中国全力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今天,通过研究回顾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在20世纪的兴起和发展,进而展望其在21世纪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内在超越型”的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有它消极的一面;“强者文化”赋予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内涵,同样也带来了自身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因奥林匹克的介入而充满活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现代化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深刻变化和1915年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巨大变革。与此同时,随着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研究与倡导,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形式之一的现代体育活动也开始逐渐地传入中国。这些西方现代体育活动的传入与发展,一方面对新兴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对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双方的碰撞和交锋促使更多的人冷静地思考中西体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为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步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不仅使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能更好地走进中国社会,而且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而由此出现的以竞技体育为特点的奥运模式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使得传统体育逐步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陈明 《体育与科学》2007,28(3):42-45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探索中发展和成长起来,成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体育现象,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引入产业化机制,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就使奥林匹克组织成为了经济巨人,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媒体、旅游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产业化过程与特征的剖析,揭示其成功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概念不仅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深远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贡献。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理论分析,从有形与无形、国内与国际、体育与超体育三个视角构建了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进一步阐述了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功能与价值、传承与保护等基本问题,并在操作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汇兰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倡导"女性取向"的体育思想,注重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反对"选手体育"、推广普及化体育思想.她认为:提高"女子体育专家"素质是发展女子体育之根本,主张加强女子体育教育,并呼吁成立全国女子体育组织.张汇兰女子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对当今中国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在对待这一问题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呼声,笔者分析了中西方人文精神与人文危机的根源及其发展现状,从西方视角下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进行全面审视,目的是为弘扬"人文奥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展示中国文化厚重和魅力,为我国人文奥运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社会运动,在这三个理念中,惟有"人文奥运"含义最深,意义最大,群众的参与性最强。北京奥运要利用这次难得的契机,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不同的呼声,但是在全球化和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今天,我们更要利用这次难得的契机,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宣传"人文奥运",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的和平、友谊、和谐、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St Louis staged the third modern Olympics in 1904, an event most historians have labelled as a less than memorable occasion and some have contended nearly derailed the nascent Olympic movement. Consigned to a regional hamlet rather than a global city, the 1904 St Louis games were supposedly a model of how not to conduct an Olympian spectacle. Taking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St Louis game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ow the United States has staged Olympics. The Olympics have not been held in established or well-known American metropolises but have consistently gone to up-and-coming cities in border regions eager to make national and global reputations. In addition, the 1904 St Louis games were held in a legally segregated city but permitted the inclusion for the first time of African-American athletes in Olympic competition. Race and region provided foundations for America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1904 Olympics and have remained paramount in national memories of Olympian events ever since. From St Louis in 1904 through Atlanta in 1996 race and region have been central themes in American Olympic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现代技术对竞技运动的深刻影响,论证了竞技运动已经完全地依据技术逻辑的内在要求而组织自身的基本过程,揭示出竞技运动已经完成技术化这一客观结果,以及其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实践--清华大学的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希 《体育科学》2004,24(11):1-3
在讨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己任的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大学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解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清华大学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具体参与,讨论了现代大学只要能够很好地认识、定位自身的角色,就可以创造条件,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积极推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主题的实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智力城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奥林匹克主义具有开放性,推崇兼容并包和公正和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需要以人文哲学为指导,来实现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的协调一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奥林匹克针对自身所面临的人文危机,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发展自身.荀子思想虽经历了二千多年,至今仍有较高的价值.其中的人定胜天的信仰,人当自救的观点以及进取人生的风格,对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用荀子的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人文危机进行分析、解释,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姚明效应”对我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分析了姚明在加入NBA后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结果表明姚明在加入NBA后对经济活动更多的介入体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广的作用;对媒介与体育进一步的合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有机融合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在进入NBA后对爱国主义表现得更为炽热,影响了许多炎黄子孙,为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目的是通过姚明的影响对如何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利用方面提供一个借鉴的成功典范和正面的教材,为以后培养更多的"姚明"式的人才作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e 1984 Olympics in Los Angeles witnessed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of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By the 1980s many observers worried that the Olympics tottered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Plagued by boycotts, terrorism and intractable national rivalries and beset by financial shortfalls, cost overruns and the expenditure of vast sums for ‘white elephant’ facilities, the list of potential suitors for hosting the games dwindled until only Los Angeles remained. The world had seemingly abandoned the Olympics as too costly and too controversial. Indeed, some forecasters predicted that Los Angeles would signal the death-knell of the modern games. Instead, the organisers of the Los Angeles Olympics transforme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of the games. Fuelled by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funds and the billions of viewers that the medium brought to the spectacle, the Olympics in 1984 became a fundamental element in the emergen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f ‘global television’ – a vast new consumer culture that incorporated the world's nations into an amalgamated audience that shared experiences through their viewing habits. ‘Global television’ transformed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 a process that came into clear view in 1984 in Los Ange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