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裂隙岩体巷道的安全控制难题,以黄岩汇煤矿典型巷道为工程背景,借助离散单元法程序UDEC研究了不同节理性质对巷道稳定的影响,探讨了巷道塑性区及围岩位移场的演化规律和顶板节理的力学性质对塑性耗散能、节理滑移耗散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节理参数下,巷道塑性区范围影响较小,约为5m左右。顶板变形量由150mm增大到800mm,两帮变形量由350mm增加至700mm。巷道围岩节理参数越小,表现出围岩内部裂隙更加容易发育和相互之间贯通,形成较大裂隙,导致巷道顶板下沉量更大;巷道塑性耗散能增加,围岩出现塑性变形,内部岩石破碎碎胀扩容现象。  相似文献   

2.
底鼓是由于巷道围岩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巷道底板变形和破坏的现象,致使巷道有效断面积减小,严重影响矿井的通风能力和运输能力。由于巷道底鼓现象而出现的巷道整体垮塌的情况时有产生,制约着矿井安全生产。随着煤资源开采范围的增大,煤矿采深不断变深,复杂地质条件的赋存资源越来越多,矿山压力逐渐增大,深部开采采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巷道底鼓现象的制约。深部开采巷道鼓量可占到顶底板移近量的2/3以上。深部巷道底鼓导致巷道底板变形与破坏,并且对顶板和两帮稳定性产生影响,深部开采底鼓现象会加速围岩破坏进程。  相似文献   

3.
底鼓是由于巷道围岩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巷道底板变形和破坏的现象,致使巷道有效断面积减小,严重影响矿井的通风能力和运输能力。由于巷道底鼓现象而出现的巷道整体垮塌的情况时有产生,制约着矿井安全生产。随着煤资源开采范围的增大,煤矿采深不断变深,复杂地质条件的赋存资源越来越多,矿山压力逐渐增大,深部开采采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巷道底鼓现象的制约。深部开采巷道鼓量可占到顶底板移近量的2/3以上。深部巷道底鼓导致巷道底板变形与破坏,并且对顶板和两帮稳定性产生影响,深部开采底鼓现象会加速围岩破坏进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RFPA研究了海州立井3316工作面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表明,3316工作面巷道破坏主要出现在底板、两帮和顶板。由于支护系统的作用,破坏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构造应力的增加,巷道顶底板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增加。向斜构造是冲击地压孕育的主要地质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深井高应力区域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赋存特征,分析出顶板下沉、底鼓及两帮变形破坏等围岩变形规律和小煤柱加固及煤柱宽度的确定方法,研究应用了"锚梁网索+喷注浆"联合支护形式,掌握了该条件下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通过井顶板离层(浅部、深部)、锚杆、锚索的受力、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顶板离层控制在60mm、底鼓量最大,约500mm,"锚梁网索+喷注浆"联合支护较好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也为类似条件巷道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某煤矿310水平大巷回采支护难题,在分析软岩巷道变形成因基础上,对310大巷进行支护参数设计,提出新的支护方案,利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巷道受力特征,并对巷道两帮及顶底板变形位移量进行监测。研究表明:锚网索-钢拱架联合支护对附近煤体起到了锚固作用,能够形成承载结构,共同对围岩变形产生抵制作用。现场进行为期90 d的监测,顶底板总移近量为253 mm,两帮总移近量为290 mm,有效控制了巷道的收缩变形,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时间间距不同的深井巷道围岩变形问题,利用Langrange插值法中的线性插值和抛物线插值分别对缺失的巷道围岩变形数据进行补充,然后用靠近预测目标的4个数据点建立均值GM(1,1)模型,通过误差比较分析,发现用线性插值处理的模型平均模拟相对误差较小,并对巷道顶底板和两帮位移量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大埋深巷道中,采用锚网索支护技术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其科学依据主要是悬吊理论、加固理论和组合(梁或者拱)理论等。本文针对某些大断面软岩巷道顶板为似连续体短梁、夹层梁或层梁等情况,首次运用Timoshenko梁理论对顶板稳定性展开计算,并结合算例深入分析了顶板变形破坏与锚网索支护参数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巷道两帮围岩变形失稳的影响因素,且综合运用算例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顶板和两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论计算、算例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采用锚网索支护是实现有效控制大埋深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煤矿生产中,顶板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矿井生产中,巷道开掘后,巷道围岩在后原岩应力和作用下,向开掘后的巷道位移,从而破坏的围岩中的平衡状态,生产应力重新分布,此时若不及时支护,巷道围岩往往会发生大的变形,位移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顶板下沉片帮、冒顶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深部开采矿井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及支护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深部高地应力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围岩塑性区和破坏区范围增大,本文研究对于深部开采矿压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七煤集团龙湖分公司一采区在回采57#煤层时,由于工作面顺槽为全煤断面,即巷道两帮为煤体,顶部为煤层顶板。在回采过程中,采动附加应力高,采用木棚支护不能有效控制顶板及两帮,尤其在距工作面往外40m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顶板及巷道两帮位移量大,根据实测,顶板下沉位移量为0.3~0.4m.  相似文献   

12.
七煤集团龙湖分公司一采区在回采57#煤层时,由于工作面顺槽为全煤断面,即巷道两帮为煤体,顶部为煤层顶板。在回采过程中,采动附加应力高,采用木棚支护不能有效控制顶板及两帮,尤其在距工作面往外40m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顶板及巷道两帮位移量大,根据实测,顶板下沉位移量为0.3-0.4m;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河口煤矿3下2316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极近距离跨采问题,利用FLAC3D模拟了其在5m、4m、5m高度岩柱下跨采底板巷道破坏情况,获得了巷道围岩最大主应力分布与垂直位移趋势,为合理岩柱高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借鉴计算获得的巷道围岩稳定性指标,确定出其合理跨采岩拄高度为4 m.  相似文献   

14.
林南仓矿-650m水平石门巷道以深埋高应力和泥质软碎围岩为主要特征,对已掘进的石门巷道实施单一的锚喷支护。通过应用FLAC3D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对石门巷道裸巷及锚喷支护后的巷道对比模拟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应力、位移以及塑性破损区的分布变化规律,对模拟段巷道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证明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为研究类似巷道的掘进、支护设计以及巷道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刘东煤矿穿煤层下山巷道破碎围岩支护困难的问题,采用UDEC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刘东煤矿下山穿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超前注浆+锚网喷、锚索、U型棚联合支护可有效提高围岩自身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减小围岩塑性区的范围,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现场工程实践及实测表明,采用联合支护后,主下山穿7煤段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为类似条件穿煤层巷道围岩的控制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区段巷道的矿压显现一般仅为采动全过程变形量的1/3左右。巷道的围岩变形量除了取决于开采深度、巷道围岩性质、工作面顶板结构等,还与沿空护巷方式及保护煤柱宽度密切相关。不采用煤柱保护巷道时,为沿空保留巷道。底板巷道从开掘到报废,由于上部煤层的采动影响,引起围岩应力反复重新分布,围岩变形速度随之变化。围岩变形将经历掘巷期间明显变形然后趋向稳定,各时期围岩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护巷煤柱的宽度、巷道与上部开采空间的距离及围岩的性质。掘巷影响趋向稳定;跨采引起围岩变形急剧增加,跨采后围岩变形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较困难的问题,在赵固二矿1105工作面上顺槽进行了巷道围岩探测和围岩力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顶板岩性由外向里依次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厚度为2.3~4m;粉砂岩厚度为0.6~3.4m;细粒砂岩厚度为3.2~6.7m,不同区域各层位顶板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围岩性质软弱,属于典型的深部软岩巷道。据此,提出了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在赵固二矿1105工作面上顺槽监测效果也表明,使用锚网索支护技术后,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都在可控范围内,顶板下沉速率和两帮移近速率较低,锚网索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1)
充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煤矿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针对煤矿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以及应力的具体分布状况进行了探讨。针对综合支付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以顶板以及底板变形控制和应力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对综合支护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从而为整个煤矿巷道的支护加固提出了具有技术性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采空区边缘煤岩应力状态分析,得到采空区边缘小于5.6m范围内为应力降低区。实际工作面上顺槽和采空区之间的煤柱宽度从3m变化到20m的过程中,煤岩体的应力场、破坏场以及位移场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巷道的稳定性,下面将从围岩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巷道的破坏变形特征以及煤柱的稳定性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煤柱宽度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最终本着巷道周围应力集中范围小,巷道变形小,破坏范围少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煤柱宽度,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深部回采巷道围岩破碎严重、支护困难等技术难题,以双鸭山矿区某煤矿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巷道围岩破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巷道顶帮锚注支护+锚网索补强支护+及时喷浆+巷道支护实时质量监控"的巷道围岩控制对策,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方案的巷道变形得到明显好转,巷道变形量不大,顶底板相对收敛量最大值为181mm,两帮相对收敛量最大值为195mm,应用效果显著,方案可行,该研究结果对深部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