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04名高校教师用MB I进行测试。结果:高校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成就感维度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学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影响显著,教龄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以赣州市某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然后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效果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并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与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本研究为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调查获取227份有效问卷,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情况和严重程度,然后测度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分值,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称、科研压力满意度、月收入和高校制度公平性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科研压力越大、月收入越低以及高校制度越不公平,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剧;职称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建议高校合理安排科研工作量和考核制度,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并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从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校教师高效工作。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平 《天中学刊》2010,25(2):71-72
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职业倦怠的产生不仅影响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及个人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改革高校考核与职称评定政策、加强教师定期培训工作等建议,并提出高校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进行自我调适,从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降低了工作成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是在社会支持不良的情况下,由不切实际的社会期望、过高的职业和角色压力以及较低的工作自由度引起的。因此,只有全社会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待,提高教师管理参与度,提升教师素质,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地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了影响。本文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原理,提出从内外两方面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而复杂的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易导致教师产生身心健康问题,而且也导致教师的职业成效降低,从而直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的视角提出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了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表现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的视角提出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腾 《当代教育论坛》2007,(12):102-104
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源于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性、教师收入的相对不足性、群体内部竞争的过度性和教学科研评价的市场性,要缓解其职业倦怠,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职业,已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但仍可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回归模型;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在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的八个因素中,只有六个因素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在高校教师中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教师自身、教学效果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其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提出解决对策,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要建立良性的支持系统,学校要改进组织管理,教师个人也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14.
彭腾 《当代教育论坛》2007,(23):102-104
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源于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性、教师收入的相对不足性、群体内部竞争的过度性和教学科研评价的市场性,要缓解其职业倦怠,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360名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情绪智力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考察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和不同背景变量下的差异,并探讨二者的关系,以期为民办高校教师发展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智力在去个性化、情绪枯竭、低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上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智力较高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显著低于情绪智力较低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的现状,采用总体工作幸福感量表、Maslach倦怠量表和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对271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目前高校教师总体工作幸福感不强,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呈负相关性,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性,而且正负相关性都较强。通过进一步归因分析之后,进而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玛勒诗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对12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纬度是递进关系:情感衰竭一人格解体一成就感;不同因素如性别、教龄等对职业倦怠的各个纬度均有影响。结论:高校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应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应加强教师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师生身心健康。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异化,是高校教师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及他人关系的异化。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分工和自然选择、科研和育人职责的背离、专业自主权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分离等是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要从职业选择的源头及促进职业流动入手,回归教学本位,落实教师专业自主权,以人为本,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在劳动中的自由和自觉。  相似文献   

19.
李正才 《大学教育》2019,(3):169-171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高校必须拥有一批健康向上、知识渊博的教师。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是阻挡高校教师发展的一大难题,通过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可知,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热点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伦理道德缺失、职业期待淡漠、职业生涯规划凌乱、工作计划缺乏安排。针对这些热点问题,高校可以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自身因素出发,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会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因素。为此要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要使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人文化,同时还要强化个体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