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广大教育者早已踏上新课程的列车。作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面对新课堂,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驾驭?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曝光。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风雨中匆匆而逝,来不及让爱他们的人和他们所爱的人对他们道声“珍最”,说走就走了,只给曾留下他们青春风采的世界一个令人思之泪下、念之悲悯的背影。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难以承受的痛。因为他们这种对珍贵生命主动放弃的轻生行为,非但不能证明自身抉择的崇高价值,反而成了示世界以懦弱的黯然告自。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小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在反思中自然电就不难发现,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你的QQ号是什么?”“唉,你说×班×××是不是个靓妹呢?”“嘿,放学后咱们到××网吧去玩反恐精英吧?”“哥儿们,咱们吃麻辣烫吧?”您知道吗?这些是我们学生平常的话语,他们在想什么呢?人的思想是人脑思维的产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思想对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行为总是同一定的思想联系的。一般说来,看一个学生有什么样的行为,也就反映了一个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思想表现行为,行为反映了思想。因此,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学生外在行为去把握学生内在的思想。当今社会人们都知道最苦的是…  相似文献   

6.
人的创造性虽然具有先天的生理根据,但主要出于后天的培养。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包括军队高等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为己任。面对知识经济、知识战争的来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今天,由于军队教育的特殊性,更要把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凸显位置。一、创新素质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统一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怀疑意识。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作法,首先心中自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其次,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面对尚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蒋蓉 《现代教学》2007,(5):30-31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面对的是学生“我感觉是这样”或“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回答,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环保意识”又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我们化学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意识教育因索,培养学生改造和优化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兴趣,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他们倾向于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周边的人和事,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叛逆”。面对几十个叛逆期的孩子,班主任应该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呢?数年来,我最喜欢的做法是:用体验式活动“玩转”班级管理。这种做法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淑华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2):134-134,136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今人才培养已从“精英人才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皆要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大学的连年扩招,确实让不少学生圆了大学梦,但就业艰难也摆在了每一个天之娇子的面前,主动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是今天人才的一个标志。作为高中一线的数学教师,想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达到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形成能力,从而适应将来复杂多变的状况。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日趋激烈的竞争,自立、自强、自竞的自主意识已成为高素质人才最突出的特征。班主任肩负着班级管理的特殊任务,因而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方面也有着最广阔的园地。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开拓“强化自主意识培养”的途径,是每个班主任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自我管理中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人的行为受人的心理意识支配”。能力固  相似文献   

12.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要尊重学生,在平等中发展个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断超越自我;从做中学,在体验中发展个性;强化“人本意识”,在主动中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3.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个专门场所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各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经历和个性特点的人,在人生中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十多年里,把大半时间都留给了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的场所而存在,更是每个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资源融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面对不同的人,课堂如何真正履行它的责任,成为对“人”的发展有所助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也许是出于专业思维的习惯。笔者常会去思考“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等诸如此类看似简单却也深奥的问题。也常在思考“对学生一个友善的微笑是不是教育?”、“给予学生一次浸透思想的目光注视是不是教育?”、“对学生脑袋的一个肯定性轻拍是不是教育?”等诸如此类看似无聊却也有趣的问题。乍看起来,这些问题又似乎是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时才会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对于本班的学生了解最多的人,可是怎么样才是一个好的班主任呢?我认为应该作到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的渗透;2从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入手;3学会“说”和“写”,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结合实际;4建立一个健全的班级集体。  相似文献   

16.
潜教育,一个崭新的命题,一个充满魅力的、神奇的教育领域。什么是潜教育?其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看作为人而存在的学生,是一个个性完整而丰满的主体。因此,作为对学生实施有目的影响的教育,便应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活动过程。而事实上,从学生心理的意识性和无...  相似文献   

17.
邓文圣 《教书育人》2001,(17):36-37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一分钟”艺术,你注意了吗?在此,笔者就班主任工作三个方面的“一分钟”艺术,谈谈管窥之见。一分钟目标:适量,合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反馈。弗罗姆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人在采取行动时,总希望获得一定结果。这结果就是形成行为动机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其目标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要求,另一个是自身情感需要。一分钟目标是指某个短暂时段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班主任向学生发出目标要求的行为。一分钟目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倘若处理不好也将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处理好一分钟目标呢?美国心理…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工作的这几年,你的教育有悔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最初的回答是“没有”。但静下心来想了想,似乎又没了自信,于是我不住地问自己:“你的教育有问题吗?”再仔细想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不经意,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原来竟然是一个“悔”、一个“愧”。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增强现代意识,是当下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目前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文学教育中现代意识的探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整体意识,建立学科的坐标系,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努力使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行为的人;三是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以适应和应付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20.
刘波 《师道》2007,(7):23-23
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播出后,曾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这让我们对“教师如何教书,学生如何求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很多人看了该剧后.发出这样一个感慨:现在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怎么还不如90多年前的湖南一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提出教育应“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