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是宪法效力的立法现状,是宪法效力的应然状态.但我国宪法效力的实际现状表明宪法效力的实然状态并未与其应然状态完全吻合.为什么?怎么办?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实现方式,宪法的效力可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但是,宪法是用来约束国家权力的,直接适用以裁决私人纠纷的“对第三人效力”理论实属背离宪法的精神。宪法的直接效力集中体现了宪法的最高效力,具体体现为对立法、对行政以及对司法的直接约束力。  相似文献   

3.
宪法惯例是宪法学研究当中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对于如何看待英国的宪法惯例的性质,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是否存在宪法惯例,如何在我国的政治与法律的语境下正确地认识宪法惯例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广泛的讨论空间。宪法惯例本身不同于公意或政治道德,具有同成文宪法规范相同的法律权威,但其效力并非通过司法,而是通过“授权报复”的机制得以实现。而判断一条宪法惯例成立与否,则须依据心理标准和行为标准共同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效力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从发展趋势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宪法序言具有效力,但究竟是全部具有效力还是部分具有效力则存在分歧。本文旨在跳出单纯依靠宪法分析宪法序言效力的思路,通过引入一种有关法条的方法论,分析总结认为我国宪法序言应当全部具有效力。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的法治国家中,宪法具有至上性和权威性,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法律的效力等级来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一切法律规范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所以宪法监督对于国家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我国的宪法经过了多次修订,在宪法的监督制度上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域外的先进制度予以借鉴,以促进宪法监督制度的进一步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6.
宪法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适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应当具有直接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人权的内在要求。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直接适用,需要确定合理的方式,其本质是要明确宪法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规范都在宪法范围内生效。作为根本大法,宪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宪法对国家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的最高效力,任何社会规范的效力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任何社会规范都是无效的。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自由应当在宪法范围内活动,遵守宪法的相关规定,并明确新闻自由与宪法规定的相互关系,新闻自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宪法自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宪法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使人们对宪法的实际效力产生质疑。纵观西方的宪政史,宪法效力是和司法审查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政审查制度是实现宪法效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全国人大立法性权力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受人民委托行使立宪、修宪权;另一方面根据宪法的授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前者使全国人大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其立宪、修宪行为不应成为任何国家机关的审查对象;后者则决定其为“国家立法机关”,其立法行为应接受宪法授权的违宪审查机关的审查。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的设立应采用建立宪法法院独立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所有国家机关的行为均应接受宪法法院的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权威性是法治的基本原则 ,是法治区别人治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战胜封建势力的革命成果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形式。宪法的权威性实质上是人民权力的至上性。宪法的权威根源于人类自然正义的观念 ,在政治上的表现为限制政府权力 ,在法律上的表现为效力至上。我国现行的宪法之所以低权威性 ,其最主要原因是党法关系中的非宪政因素。因此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党。要在宪法中对党政关系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司法审查在应对行政法解释上呈现出疲弱状态;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或缺乏明晰的程序制度,或囿于权利之空缺等原因而难以实现违宪审查。基于法治、宪政的需要,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实践人民主权,设立宪政委员会、突破传统司法审查框架以及赋予公民宪政程序权利,实现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进行推动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宪政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宪法合法性是宪法至上权威的前提和基础.不具有合法性的宪法,人们没有义务遵守它,不仅如此,人们还会采取各种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予以抵制,这样的宪法终究不能长久存在下去.完法合法性是由人民赋予的,宪法必须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要求,切实以维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己任.唯有如此,宪法才能真正树立起最高权威,发挥其在法治国家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及它在宪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阐述人权和公民权利、人权和民主制度、人权和国家权力及人权和国家主权等四个方面所体现的宪政精神,揭示出其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调整与保障功效的驱动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立法举措被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众多的选项.但是,支撑文化法制建设的宪法基点和学理基础还不够厚重和充分.为此,追溯文化基本权利的宪法意蕴、文化法律调整的宪法基础,才是促进文化权利规范得以实现的本原,而这需要比较法学视域中分析鉴别和引介吸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理论资源.我国台湾地区承续大陆法系中德国宪法学说关于基本权利功能、文化基本权利、宪法基本国策、宪法审查机制、文化价值秩序等的学说脉络,在“文化宪法”研究作为部门宪法释义学的领域和层次上,重点分析了文化基本权利的本体性和文化法律制度的合宪性等一系列问题,为认识我国现行宪法文化权利条款的性质地位、内容设定及其边界限度,并由此为文化立法的原则基准与发展趋向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参照.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人权”概念的首次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则使人权更具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公私财产平等保护作为物权法一项基本立法精神,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公法中的宪政平衡性的价值理念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联系。我国目前财产平等保护的立法与实施现状,要求对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进行平衡与协调,最终以公法上的制度建构来保障和支撑物权法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运行及实现。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宪法典内容的构成概括不一,源于标准不清楚。宪法典作为成文宪法国家旨在保障人权的法,其内容合理与否应该以其与人权保障目标的一致性为标准,同时由于宪法典的最高法律效力要求其自身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因此评价宪法典内容合理与否也应兼以稳定性为标准。据此,有关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应该是宪法典的主要内容,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标志属于可进可不进宪法典的内容,而公民义务、经济制度、基本政策、历史陈述等内容,则不宜进宪法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