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注家对《论语》中“知之次也”,“一以贯之”等重要章句有不同理解,有的片面地强调孔子的先验论。一笔抹杀《论语》的积极方面。在学术界重提全面评价孔子的今天,就《论语》中孔子认识论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恢复孔子认识论的本来面目,应当是必要的。《论语》多闻、择善、多见、识之等认识环节,不能全盘否定,因而有必要重新提出讨论。《论语》提出大溉有“不知而作”的人,孔子说自己不是这洋的人。不知而作的人,是通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获得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决于“一以贯之”的知识。理性认…  相似文献   

2.
高山 《现代语文》2006,(12):36-36
关于《诗经》中的郑风、卫风之诗,历来学争论不休,有些认为不适合孔子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的诗学观点,有些虽然认为这些诗不属于孔子的批判范畴,也多是采取含糊的说法,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些问题其实是对于古代儒家的乐声关系理解不清晰所致。简单地认为乐和声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没有真正理解孔子对于二之间关系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姜涛  范翠莲 《天中学刊》2001,16(Z1):58-59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也仍然有可以借鉴继承的东西。 孔子提倡和实行“因材施教”。在孔子那里“因材施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根据学生的资质、爱好搞定向培养。孔子了解自己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同时,又按照每个人比较有利的发展方向加以培养。正因为如此,在孔子的门徒中,就出现了在某些方面成就比较突出的学生;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发挥所长,弥补不足。孔子的“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4.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基本范畴,以之探讨人的价值。”①孔子对人存在价值的理解是透过这样的根本问题来进行的,即人与鲁是有所区分的;人应体悟、实践其不同于兽禽的本质;应保持其本质不蜕变到手禽兽无异。环绕这些问题,孔子展现了他的“仁学”。关于人存在的终极价值问题,孔子提出了“仁”的价值观念,认为“仁”是人信守的终极价值,人与兽的区别也在于此。人若盲昧于仁的价值体悟和实践,那么不仅人无立足于社会和世界,而且人类文化创造的外在成就,即“礼”、“乐”也失去其根本,失去其有效性。这也就是“人而不仁,如礼…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子在这里所阐释的主体对象,不是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主要从两方面来贯彻因材教的原则,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程度的高低,他举例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他认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他对学生…  相似文献   

8.
人格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并实施人格教育的教育家,莫定了儒家的人格教育理论,并深刻影响了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在塑造“四有”新人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探讨孔子人格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想人格的标准和特征、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批判地吸取孔子人格教育思想的智慧和精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10.
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有的仍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多方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孔子和孔子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意见分歧也许更大。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在理论上遇到三大难题,即:孔子思想的性质如何认定的问题;孔子保守的政治倾向应如何看待的问题;"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对这三大难题的求解提出理论上的思路,有助于从理论上澄清"打倒孔家店"和"儒学复兴"这两种极端态度中的若干迷误。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主张很多,我提出一条,应该继承孔子。我推荐语文老师经常看《论语》。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一次回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最后的目的就一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史上,义利问题一直是儒学的首要议题。关于一代儒学大师孔子的义利观,多数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笔认为,孔子承认人们对利的欲望和追求的正当性,他强调义利的统一,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而“罕言利”。孔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才问题历来被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人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选拔人才要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同时他也提出“才难”的观点。孔子的人才主张很全面,基本上形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任人唯贤的人才学思想体系,同时也是社会大变革在孔子思想上的反映。孔子“举贤才”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任人唯贤政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乾荣  王荣 《当代电大》2006,(10):52-52
以前,普通中国人在《辞海》或教科书上,见识过孔子的尊容——头发用一条打结的带子束起来,胸前细密美髯飘拂,笑颜微展,慈眉菩目,身着宽袍大褂,是很优雅的一个老头儿,不同版本书上的孔子像或略有出入,但大致如此。这是不是孔子的标准像呢?不知道,好像没有人说是,也没有人说不是;但大家都认定,那就是孔子。  相似文献   

17.
于菊莲 《教育文汇》2004,(11):24-25
子路问孔子:“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了吗?”孔子回答:“父亲和哥哥健在,怎么能不经过他们同意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了吗?”孔子回答:“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两个弟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给予不同的答复,公西华不解其意,就去问孔子。  相似文献   

18.
孔墨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孔子的后学,墨子继承,发展并超越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起源问题上,同孔子 注重先天道德论的倾向不同,墨子更注重后天形成说;在理想人格问题上,较之孔子的“圣王”,墨子的“兼士”具有更多的现实性欤生;在义与利,人与我,志与功的人生矛盾上,孔墨的思想虽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其根本精神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就主张"有教无类",西方古代思想家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主张施教对象不分贫富,不拘一格.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相似文献   

20.
【同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曾引发争议。其实,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孔子标准像。有人一生搜集各种孔子像达两千多种,分“皇家孔子”“布衣孔子”“海外孔子”等类,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其实不只是对孔子,对曹操、关羽、武则天等历史文化名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