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自有婚姻以来,就有了对婚姻的种种约束,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的束缚,使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只有在唐代,在唐人小说中我们才看到了妇女婚爱的自主、自由的曙光。唐人小说以私奔式、偷情式、一见钟情式以及对婚姻自主意识的追求来表现妇女婚爱,颇具浪漫色彩。中国文学的婚爱描写由古典之爱到浪漫之情的转折开始于唐人小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的文化开放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以鱼来隐喻人们对男女婚爱的追求是《诗经》隐语体系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根据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婚爱之鱼”的呈现形式做出划分,探析“婚爱之鱼”隐语内涵所存在的指向性差异。“食鱼”的隐语更偏向于男女求爱,“捕鱼”则更传达出周人对婚姻规范的尊崇。“鱼”之隐语的形成与我国先秦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生育信仰和以饮食喻男女的思维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婚姻恋爱可以说是文学领域里的永恒题材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婚姻恋爱的描写充满了悲剧色彩 ,但由于不同的创作时期、不同的创作主体、不同的创作意图 ,使得现代文学中的婚爱悲剧呈现出不同的格调类别。1.家长专制型。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文学界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抨击 ,作家们以婚姻恋爱为突破口对封建婚姻观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青年男女丧失了婚爱的自主权 ,扼杀了一对对有情之人 ,造成了一幕幕婚爱悲剧。田汉的《获虎之夜》比较典型地揭示了这一问题。剧中人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摩尔根所揭示的古代社会婚制的演变规律不断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一些相关概念如性禁忌,婚生观念的解释和确认,说明了古代社会婚制度演变的内在原因,指证摩氏理论在逻辑上的合理性,并基于此对商王族和王族的世界其他民族(如埃及)的王族婚制早期的内敛化倾向作了探讨,提出了婚制演变中的外张主敛律。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大都特点鲜明,或具有突出的象征性,或契合堪舆学原理,或二者兼而有之.小说中此类环境描写有三种功能: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人物身份和暗示小说内容.《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人合一原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认同佛教的宗教态度和作品宣扬佛教的创作主旨.同时,小说环境描写的堪舆学色彩,使《西游记》的环境描在空间布局、山水形态和动植物生机等方面为古代小说环境描写大大推进一步,在细致程度上,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两性关系变迁的汉字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杂婚制、群婚制、对偶婚制、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变迁.在对偶婚制向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过渡中,掠夺婚和买卖婚相继出现,而群婚制末期出现的媵婚习俗也为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几千年漫长的婚姻制度变迁中,男女两性关系也从以女性为核心和主导逐渐演变为以男性独尊.这种婚姻制度和两性关系的变迁,在对汉字的文化考察中得以清晰地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潜存着丰厚的文学接受意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学接受批评实践,以刘勰的知音论为代表,从郢书燕说到误读造妙、从入出有道到得意会心、从想象自得到知音见异,通过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来把握和生成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活动内在地契合了接受理论的实质与内核,具有东方式的独到理论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其中所释亲属称谓,如“姑”、“舅”、“婚”、“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的地位关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是相对于叙述性语言来说的,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在一部小说中所占比重更大,更能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描写性语言从早期的简笔勾勒,生硬晦涩逐步完善发展到后来的圆美流转,体现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的发展规律,因此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另外,从描写性语言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也可以使人们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中国古代小说,深切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然而,当前从描写性语言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通过对古代小说中描写性语言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的了解汉语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人”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原型.在“美人幻梦”的书写方式中,“美人”具有多重蕴含:爱与美合一的美人,爱欲的美人,象征意义的美人,神女则是“放荡”的美人.“美人”实质是古代男诗人们爱欲、功名、审美三位一体的理想对象和象征.对“美人幻梦”的书写是由于爱欲与礼的冲突以及古代男诗人们普遍的心理补偿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代社会到新时期初期,中国式婚恋观走过了漫长悠远而耐人寻味的嬗变历程———从光芒初现到隐藏遮蔽再到张扬显现,从自由释放到权力压抑到再到逐渐复苏、走向多元。在此演进过程中",五四"至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中的爱情婚姻伦理启蒙,表现出不同表征。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婚姻伦理观的互动,为爱情婚姻的生机和活力的焕发创造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关雎》的主旨都离不开婚恋这个主题。《关雎》全景描述了"君子"与"淑女"的婚恋过程,树立了一种"中国式"的婚恋理想。这种婚恋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对于完美婚姻的愿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经》邶、鄘、卫风中的婚恋诗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卫地人的婚恋状况,较集中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婚恋形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样貌。邶、鄘、卫时期的人们在面对异性时所流露出的情感、表达情意时的方式、对异性的审美观念及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与认知,都反映出卫人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婚姻与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而在描写这类主题的作品中,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本书中,奥斯汀通过描写四对年轻人的婚姻与爱情,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文从爱情、金钱与个性三个角度,阐述了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那就是: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双方的性格也会对婚姻是否幸福产生影响。她既反对为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荷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原型意象。自《诗经》开始,荷花频频出现在诗人词客的笔端,无论是纯以咏物、或借以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为古代诗歌增添了美艳芬芳的色彩并蕴寓着极丰富的内涵。荷花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既与美相关联,又与爱情相交通,还与理想相契合,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英雄英雌”是联袂彰显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关婚恋的新知识谱系的。“志士”唤“女杰”,“英雄”配“英雌”自是荸命需要,亦是情爱妙事,所以激进文人在诗文中勾画出了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爱情理想:“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玛志尼。”并且,“英雄英雌”的婚恋意识为其后的中国现代革命所承续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才子和佳人的爱情,一直是我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故事程式。本文主要从张贤亮的小说作品中探讨才子佳人模式,从而分其两性各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中国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以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