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磊 《海外英语》2014,(4):119-120
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成为了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为外国受众传递信息,了解中国。外宣翻译既有翻译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翻译策略。该文分析了外宣翻译注重信息传播、以受众为中心以及敏锐的政治性三大特征,并探讨了三种常见的外宣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为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指导,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原则,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实现与原文本同样的功能。汉英两种语言在风格、逻辑、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在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探索了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以实现旅游文本在目的语读者中存在较大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3.
外宣新闻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语言等层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及传统翻译理念对“外宣翻译者”的影响,导致外宣新闻翻译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在目的论引导下,翻译人员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媒介,以翻译目的作为外宣新闻翻译的主要平台,从而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论见解及思想底蕴传达给西方友人。结合目的论的内涵,探析新闻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数十年来延续传承的矿冶文化是黄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为宣传黄石地区特色文化,使其能真正达到影响、感召、吸引国外受众的效果,外宣翻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外宣翻译的译文能否被国外受众接受及认同,最关键的在于外宣翻译译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达到相应的劝说与交流的效果。因此,该文针对黄石矿冶文化的英译现状,在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矿冶文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外宣译者的修辞意识,使黄石矿冶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理论强调"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完全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外宣翻译的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给外国受众传递中国的经济文化信息,从而使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译者可根据这一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保证顺利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周雪 《海外英语》2024,(6):54-56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背景下,中国软实力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伴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外宣翻译也变得举足轻重,可以借助其将我国优秀文化传播和发扬出去。文章联系外宣翻译的基本内涵,对文化传播下的外宣翻译特点进行细致阐述,并从准确把握受众差异、翻译明确文化定位、选择合适翻译方法、有效保留原文底色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外宣翻译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外宣翻译中英汉语言规范和文化背景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外宣材料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中存在的内在特点和差异,同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外宣翻译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将汉语文本信息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有效传播是外宣翻译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要做好外宣翻译工作应厘清汉英文化的差异,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掌握并顺应外宣翻译的特点:严肃性、准确性、平和性、简明性等,同时遵循“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贺金山  付欢 《现代语文》2014,(3):121-124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探索出符合中国外宣翻译的方法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内外有别"的原则在外宣翻译界深入人心。不过为了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有些学者也提出外宣翻译应"以我为准"。我们认为应将外宣翻译的"内外有别"和"以我为准"结合起来,而非割裂开来,才能使外宣效果最大化——既不影响受众对译文信息的接受,又能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数十年来延续传承的矿冶文化是黄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为宣传黄石地区特色文化,使其能真正达到影响、感召、吸引国外受众的效果,外宣翻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外宣翻译的译文能否被国外受众接受及认同,最关键的在于外宣翻译译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达到相应的劝说与交流的效果。因此,该文针对黄石矿冶文化的英译现状,在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矿冶文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外宣译者的修辞意识,使黄石矿冶文化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山东旅游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旅游外宣翻译信息突出、语言简明、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可以采用简生化、补生化和原生化翻译策略,删减冗余内容,补充文化空缺,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对外宣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利杰 《文教资料》2011,(23):46-47
企业外宣网页作为一种特殊的宣传方式具有服务国外受众的特殊性。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探讨了部分中国企业外宣网页在语法、文体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从事企业外宣翻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佳 《海外英语》2014,(15):150-151,160
该文以传播学的视角观照企业的外宣翻译,厘清翻译与传播的关联,企业外宣可以看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信息传播,为其服务的翻译工作(该文主要阐述中译英)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传播环境中,必须时刻以海外客户的阅读习惯、心理接受能力为导向,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调适译文以符合企业形象、宣传主旨,为异国文化所接纳,发挥有效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外宣翻译受众与国内受众相比,存在文化差异巨大、背景知识缺乏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这三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外宣翻译的要求总结为4点:外宣翻译的政治敏感性;信息的等值性;文化性(内外有别、译前要处理、补充背景知识);变虚为实。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适应性选择及其对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指导作用,立足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译者应该遵循的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原则,即:协调原语与译语语言差异、平衡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归依于译语受众文化心理,译者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和规约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把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传译给外国受众,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51-152
"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中,中外语言交流愈加频繁,中国尤其是河北若要展示自身文化内涵,外宣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新时代"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同时剖析了河北省外宣翻译现状,尝试从四个方面优化外宣翻译策略:一是突出文化传播;二是理解文化内涵;三是多样化翻译技巧;四是提高外宣能力,展示品牌信誉。  相似文献   

17.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海丝文化要素。随着泉州申遗成功,媒体对泉州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此背景下,外宣翻译质量对塑造海丝文化的国际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泉州地区海丝文化外宣英译为切入点,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等方式,研究泉州海丝文化外宣英译的现状,发现其中在语言与文化层面的失误,并针对问题提出翻译策略,以期提高译文质量,助力海丝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以"中国·上海"这一网站为例,笔者发现网站外宣翻译现存的两点问题:语言错误和可读性差。同时提出目的论指导下从事网站外宣翻译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网站的对外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祥立 《文教资料》2010,(36):43-44
外宣翻译是一种实用性翻译,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受众群体、翻译原则及策略,对译者也有特殊的要求。本文围绕外宣翻译的独特性展开探讨,旨在帮我们加深对该翻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外宣服务。  相似文献   

20.
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基于传播模式下,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现场回答及其翻译为例,认为外宣翻译既要遵从国外受众思维模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又要结合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将文化差异、思维习惯、情感内涵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