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分析莫里森的两部作品,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和2008年的《慈悲》,借以研究莫里森长达三十年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分析莫里森在创作中如何将种族、女性、自然因素联系在一起,以及黑人女性如何在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之下寻求身份认同并最终与男性自然和谐并存。  相似文献   

2.
《所罗门之歌》中"飞翔"意象一直备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然而除了"飞翔"意象之外,作者托尼·莫里森构建了磅礴的意象体系,尤为"花""树"为甚,这些意象揭示了女性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艰辛命运,透视出很强的女性化话语。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本文着重分析此作品中男性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体现。莫里森从男性而非女性的角度入手.以麦肯的沉迷和奶娃的经历揭露男权文化对自然的疏离和对女性的压迫,最终通过奶娃在姑妈的精神指引下的成长故事倡导亲近自然、尊重女性、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观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话语,它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性和紧密联系,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等同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菊花》中"菊花"这一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便可揭示小说中自然(菊花)与女性的同一性以及作家对女性和自然的生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小说《紫色》中的自然意象和女性意象来窥视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揭示在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均受到扭曲与迫害、同为受害者的真相。自然和女性的天然联盟指明了一条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十分关注。本文以精神生态理论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揭示《所罗门之歌》中一位男性人物麦克·戴德二世的精神世界,并深入探究造成其精神生态失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非裔文化的代言人,莫里森的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发现两部小说中的树木、花草等自然意象对非裔美国人的精神生态深有影响。自然有疗救、慰藉、庇护等作用,是黑人精神的栖居之所。莫里森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灵性,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通过分析文本中遭扭曲和迫害的自然意象和女性意象,旨在揭示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同为受害者的事实.在与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对抗的过程中,自然和女性结成天然的同盟,而为自然和女性立言的生态女性主义,在解构人类/自然、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平等融合的道路,而这一理想在<紫色>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黑人男性奶人成长历程的描写是通过男女两性的冲突和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来展现的。透过男主人公奶人的成长经历,莫里森告诉人们女性与自然在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亲近;而只有融入自然和理解、关爱本民族的女性,黑人男性才能从自然获得智慧和力量,并在两性的和谐中使生命变得圆满。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诗歌将自然中具体意象与女性形象结合的艺术特色。认为诗歌中丰富的女性描写,是庞德生命的体验,是其美学追求与对女性精神慰藉的彰显。从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庞德四首诗歌中的自然具象进行解读,分析了其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11.
论《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交织融合及密切联系。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将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紧密结合,揭示了20世纪黑人女性遭受白人文化和男性双重压迫的真相,批判压迫黑人女性和自然的统治逻辑,说明解放女性与自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自然,重建黑人女性意识,才能使男性与女性,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证明了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奶娃勇气、力量和启迪,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借助男主人公的成长,使黑人女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含义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角度研究文学,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观,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解读出D.H.劳伦斯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与自然的统一"和"女性对男性的抗争"两大主题。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内涵对构建两性和谐、天人和谐的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蕴含着丰富的深生态学思想,小说探讨了白人中心主义、黑人、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出黑人与自然乃是同生共存的和谐整体,割裂其关系,必将导致黑人本体的异化与无根意识,成为身体、文化的多重孤儿,只有摈弃物质的羁绊,回归自然,才能找到灵魂的归属地。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与女性的关系源远流长,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结合。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审视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歌,探寻诗歌中蕴含的自然意识和性别观念,发现在这一时期的田园诗歌中自然被重塑成一个被动的、顺从的、仁慈的供养者;女人则沦为失去话语权的"失语者",是以男性为主宰的世界的"观察者"。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对田园诗歌多视角、多元化的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18.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飞蛾之死》。通过分析文中的"自然","感性"和"女权"等元素,文章撅取她去中心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意识和对自然、自由、尊严、权利、命运、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对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孤独的割麦女》进行解读,揭示了该诗所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指出诗人在该诗中通过书写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女性与男性话语的对抗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性与女性平等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