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2,(Z2):60-62
教英语的齐老师年纪并不很大,为什么她上课总是不叫学生的名字?是她的记性不好,还是教的学生太多?难道,她不觉得提问时10号、20号、30号地叫,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难道,她就不感到尴尬或愧疚吗?曾季全对齐老师的这一做法相当反感。我们不是囚犯,凭什么  相似文献   

2.
茶话会     
<正>常常感到孤独,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受。是我自恃清高吗?可是我真的和身边的人三观不合。我不理解手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不理解为什么他们那么厌恶学习,尤其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努力在他们眼里会变成"内卷",错的到底是我,还是他们?难道我注定找不到知心好友吗?  相似文献   

3.
一位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由一名学生上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题错了……”老师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错的这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不是吗?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更多的是看到其阴暗面,还是看到其光明面?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的是看其缺点,还是优点?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更多的是看到失败,还是看到希望?当我们处于低谷,更多的是看到失去,还是看到得到?………  相似文献   

4.
距离     
有一天,教授问他的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喊出来?”所有的学生都想了很久,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理智,所以我们会喊。”教授又问:“为什么别人就站在你身边时,你还是要喊,难道就不能小声说吗?为什么要喊呢?”几乎所有学生都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但没有  相似文献   

5.
距离     
《中学教育》2007,(8):61-61
有一天,教授问他的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喊起来?"所有的学生都想了很久。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所以我们会喊。"教授又问:"为什么别人就在你身边时,你还是要喊,难道就不能小声地说吗?为什么要喊呢?"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时代》2009,(3):35-35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我永远、是错的。今天我在家里要用电脑投稿,可是妈妈说我是找借口想玩电脑。我前几天在玩是没有错,但是今天是老师要求我们写一首歌去投稿,难道这也有错吗?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了“年·月·日”这节课后,学生到办公室来问我。“老师,公元100年是闰年吗?”“不是。”“我算过公元96年是闰年,每隔4年一闰,为什么公元100年不是闰年呢?”“因为公元100年是整百年,而整百年必须被400整除才能是闰年。”“我不太明白。按照每隔4年一闰年的推算,公元100年就应该是闰年。难道每隔4年是闰年,错了吗?”这一下可把我问蒙了,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她,心想这孩子真烦,怎么非要问个为什么呢?可转念一想,学生对知识的这种渴求精神和执著的学习态度,是多么需要教师的肯定与表扬。难道就为了教师的面子,而对学生大发雷霆,训斥一顿,…  相似文献   

8.
聪聪博士     
说实在的,憋(biē)了好久,一些小朋友还是憋不住了:为什么老是没有关于动物的"为什么"呢?我们最喜欢小动物!难道聪聪鼠你真的不知道吗?  相似文献   

9.
一日,进教室随堂听了一节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课教师精选了一段文言文《范滂别母》作为范文来进行赏析,并择其中四句“乃以滂为清诏使”、“中常待唐衡以颂请资”、“滂以非其人”、“犹以利刃齿腐朽”要求同学们思考其中虚词“以”在各句中的意义。尔后,请四位同学来谈谈各自的理解,并郑重地对其他同学说:“请大家仔细听一听,他们哪里错了”尽管这是一节很不错的课,但听者出了教室后总感到有点不对头。难道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错”吗?我们应注意的又都是学生的“错”吗?我们就只能是在注意“错”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吗? “哪里错了”,…  相似文献   

10.
唐江澎 《人民教育》2012,(11):32-33
在高中新课程推行的时候,我们许许多多的课堂一仍旧贯,学生的讲义更多了,负担更重了,教师的压力更大了,生活更累了。每一年,虽然我们都能拿出一串足以让人羡慕的数据,但每一个数据之下都有诉不尽的感慨:难道课堂教学就没有别的出路吗?我们的学生难道就不能学得更轻松些吗?我们的老师难道就不能教得更有效些吗?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不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高贵、智慧更加卓越、情感更加丰满吗?对此,我们很难有自信和响亮的回答。我不大相信简单的形式性变化会给课堂带来实质性的变革,比如学生是秧田式排坐还是茶馆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神奇     
她觉得自己很可伶. 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她在心里茫然地问,女儿为什么会这样?我究竟犯了什么错,老天要这么对我?当女儿出生后不久,医生就告诉她,孩子患了先天性耳蜗丧失,估计是不能再听到声音了.医生的话犹如一道惊雷,震得她几乎昏厥过去.难道女儿一出生就要被剥夺聆听世上声音的权利吗?她抱着女儿不停地哭泣.  相似文献   

12.
编读互联     
《新作文》2005,(6)
来信节录:现在的大人们根本不理解我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只是一味地询问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按他们所设计的路线去成长?为什么一定要叛逆?他们大人提出的问题我给不了答案,可我想说为什么你们不想一想自己的责任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错往我们身上推呢?难道非得我们乖乖的,和所有的人一模一样,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你们才满意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还不如去克隆一个好孩子呢。其  相似文献   

13.
一、生命主题教育的背景 随手打开一个网站,各种触目惊心的新闻扑面而来.“富士康跳楼事件愈演愈烈”,“校园伤害事件此起彼伏”……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各种网站不断恶炒. 看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轻轻一跳,灰飞烟灭,我们不痛心吗?看到一个个无辜的儿童遭受突如其来的伤害,我们不愤怒吗?看着一个个如花般的女孩为了出名而通过网络炒作的“××门”事件,我们不深思吗?我在想:现在的教育怎么啦?我们辛辛苦苦教育了十几年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正在教学生演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革命歌曲,突然有个学生这样问我: “老师,为什么老唱这种硬梆梆的歌曲呢?教我们唱‘送君送到大路旁’吧。”“硬梆梆的——”我想:难道硬梆梆的就是革命歌曲的代名词吗?难道象《送别》这样软棉棉的歌曲才是感情丰富的吗?看来,这个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反映—些学生缺少鉴别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说明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正受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侵蚀,必须引起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应试教育误人子弟",这是我们社会的另一条共识。要纠正应试教育的错误,首先须认清应试教育错在何处,这是我们喊出正确的教育改革口号的前提。然而,应试教育到底错在哪儿?难道考满分的还不如考鸭蛋的?对此我们必须做出解释。从根本上说,应试教育错就错在其对教育过程本身的理解是错误的,它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教师通过自己的活动使学生思想和行为发生某种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人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温度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的晚上,当我写下这几个字——"教育的温度",突然,我仿佛感到浑身的暖意。然而,我不能确信,那突如其来的温暖究竟来自于真实世界,还是来自于我的想象之中,但我确信的是,不论是在现实世界里,还是在想象世界里,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我为什么如此坚信呢?我又凭什么如此坚信呢?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是一群渴望温暖的生命吗?难道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有着温度的教育融化了人间的坚冰?  相似文献   

17.
怎么都是我的错?课堂上,当老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批评时,一位学生小声地嘟囔着这样的话。是的,课堂上,当学生听了一节课后,精力分散,呵欠连天,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甚至昏昏欲睡时,难道都是学生的错吗?  相似文献   

18.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9.
记得有一回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去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题错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他的最后一题错了。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错的这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不是吗?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更多的是看到其阴暗面,还是看光明面?…  相似文献   

20.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的回答就错了吗?没有。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