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大变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自实施以来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改革中,各参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围绕着利益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目标的不同产生各种博弈行为,影响和制约着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为缓和各方利益冲突,有必要通过增加国家经费投入、完善奖励考评机制、强化问责机制等方式,来减少利益主体间无序博弈行为的发生,进而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致使主体间的博弈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关系,探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从当前非正和博弈转变为正和博弈,促进利益主体之间互利互惠,为体制机制创新,为高等教育汇聚更多资源,为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道路的选择是政府与农民博弈的结果,由于博弈局中主体的不同利益取向与策略选择,导致农村金融领域低效率纳什均衡,政府没有管好农村金融,农民也无法获得最优金融供给。对政府与农民的金融博弈进行实态描述,分析纳什均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走出纳什均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校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行政系统内、学术系统内,以及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之间的利益博弈。行政系统内的利益博弈主要表现为学校与学院纵向利益博弈、行政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学术系统内的利益博弈主要表现为基于学术量化绩效激励、基于大学社区激励、基于政治晋升激励的学院横向之间利益博弈。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间的利益博弈,呈现出合作—合作、合作—干预、干预—合作、干预—干预等四种不同方式。利益博弈主体发育的非均衡性、利益博弈主体组织地位和权威关系的非均衡性、利益博弈主体所占据的资源与信息的非均衡性,导致我国高校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利益主体博弈呈现鲜明的非均衡性特征,这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择校政策和择校现象的演变过程,是国家价值导向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更是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过程。通过建构与分析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政府与家长之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择校行为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必然结果,化解各主体利益不均衡性是消除择校行为危害性的根本途径,建立兼顾公平与特色的双重系统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是利益主体以利益为焦点进行博弈的过程。各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导致综合素质评价产生认识冲突、公平冲突、诚信冲突,阻碍了评价活动的进行。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需考量诸多利益关系,整合利益主体间的诉求,保持利益主体间利益的和谐。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应采用三个方面的对策:合作博弈,达成协作;优化指标,弱化差距;完善规则,保障诚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博弈论视角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阻滞缘由,对新课程改革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建立"帕累托最优"的合作博弈机制,以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利益共享,从而实现其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方的相互博弈是独立学院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博弈过程,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博弈"的局面,这种博弈在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转设过程中,以产权为争夺核心的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多种博弈关系,这些利益博弈是制约当前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的严重障碍,在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中,以产权为核心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学院本身、母体高校和投资方等,他们之间的相关利益博弈是决定独立学院转设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缓解相关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使其在利益博弈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以保证转设政策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形成既不是对知识进行客观筛选的结果,也不是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以国家作为博弈主体,它参与的课程博弈类型包括支配集团内部的博弈、支配集团与被支配集团之间的博弈、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之间的博弈以及支配集团与学生之间的博弈。最终,课程的诞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社会利益集团把自己的教育利益诉求投入到教育政策体系中,由此会产生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博弈并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呈现复杂化态势。在此背景下,教育政策分析中凸显利益分析的地位,就成为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课题。通过分析教育政策的实质,探讨教育政策过程中利益主体进行博弈的活动过程,提出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的相关条件,对保证教育政策过程的有效开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大多数区域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在特定的利益分配场域内经历着反复的利益博弈.两个博弈主体的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各自参与规划过程的方式和地位也各有差异。正和博弈.也称为合作博弈.指通过合作机制将博弈双方纳入沟通、谈判和协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正>宗诚、王常文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2期中撰文,用正和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阐述了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利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利益博弈现状,并提出了正和博弈实现的基本条件。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主体间的利益是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行业企业等高等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合理而准确地定位和协调各方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不  相似文献   

13.
利益博弈时代的大学是一个由政府、大学、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体,各主体都拥有评价的话语权。各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大学评价实践中的冲突和矛盾。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博弈,利益争夺的主观动因是各主体的"为我"倾向,客观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厘清各主体的利益观、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观、树立科学的评价观、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缓和矛盾与冲突,实现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主体间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及利益取向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博弈主体的利益要素和制度的创新,高等教育各主体间的博弈均衡对如何有效的配置提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与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5.
顶岗实习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直接利益主体。按照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三方利益主体分别有不同的利益动因和博弈策略。当前,由于职教校方过度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导致三方博弈均衡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校方作为三方利益主体的核心环节,应从理念、经费、管理、师资、机制等方面切实优化三方利益博弈结构。  相似文献   

16.
景区拆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个普遍现象,景区拆迁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博弈理论,分析利益主体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针对景区出现的拆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景区拆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2009年发生的“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与私人利益对公共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从而使得公共利益得到维护,公共决策的理性得以回归。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机制,应大力推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并实现决策主体多元化,致力实现决策程序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努力构建和完善公共决策监督机制与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正在经历从以政府主导的外部控制向以高校自控为主、内外结合的演进过程。作者从博弈论中的基本概念"参与人"出发,对现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中的四大利益主体博弈进行分析,探讨主体博弈规则缺失及其原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19.
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政策选择是作为理性“经济人”主体的企业的必然行为,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又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在委托一代理方式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利益的驱使,会计政策选择带有明显的博弈特征。所以,研究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选择问题,揭示会计信息披露政策的搏弈主体及其行为特征、博弈过程,推导出博弈均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多元利益相关主体互动共生的过程。根据利益主体在集团化办学中的功能地位,可以将其分为核心主体、应激主体和边缘主体。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技术革新,集团化办学主体诉求的异质性愈加明显,既存在价值上的冲突,也存在利益上的博弈。基于主体分歧博弈与均衡求解的过程,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是应对主体利益冲突的关键,即以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利益约束、利益奖励为抓手,促使参与主体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合理分工、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推动职教集团化办学更好地为变革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