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榖”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榖”相同的“榖”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榖”相同外,还具有“毅”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榖”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充分的言语实践使常用词“牢”获得词义引申的广阔舞台,其词义辗转演变,形成庞大而复杂的词义系统。“牢”所负载的众多义项看似无有关联,人们易忽略它们之间实际存的隐性联系,因而造成训诂释词之失误。对其词义系统进行梳理归纳,便可寻见其词义引申之脉络,正确解释不同语境中“牢”的含义。“搜牢”之“牢”义为“廪食”,即粮饷、军粮;“牢盆”之“牢”与“共牢而食”之“牢”皆表示器皿之义。  相似文献   

3.
刘正中 《文教资料》2010,(14):38-39
“玄”词义有很多,《汉语大字典》收“玄”义项16条,说明“玄”的词义是不断引申出来的,为了理解“玄”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其词义引申脉络。本文主要描绘“玄”词义引申系统图。  相似文献   

4.
(一)“言传”和“意会”是词义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手段。所谓“言传”,是用语言或文字对词语加以解释,使学生理解词义;所谓“意会”,是通过直觉或者联想,让学生领会词义。  相似文献   

5.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五本辞书对“精深”“精湛”“深湛”的收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语料及词义源流,重新印证辨析其词义间的异同。研究认为,“精深”强调深入的研究,“精湛”强调技艺专一,后者的书面语色彩浓厚;“深湛”书面语色彩最厚,语义上是上述两词的综合,主要用于书面语体。  相似文献   

7.
“连接”与“联结”在句法功能、词义和用法上存在异同:它们都是名动词,词义交叉;“联结”具有横向联合的特点,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互相融合的整体性;“连接”具有事物前后相接、纵向衔接的特点。文章用语料统计数据证明,在连接的对象和连接方式上,“连接”倾向于具体,“联结”倾向于抽象。  相似文献   

8.
“连”最早用作动词 ,随着词的引申 ,“连”的义位在不断地增加。在古典诗词中“连”的词义差异 ,反映了“连”的词义的扩展和演变 ,本文寻绎“连”在古典诗词中的词义引申系统 ,揭示“连”的语义特征 ,对人们理解“连”的词义发展演变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小姐”一词的词义曾贬议交替,不少媒休对此进行过激烈争辩。维文中“■”一词也经历了类似的词义演变.本文,从社会语言角度对两词的词义始变进行了理性分析.文章认为,两词的词义演变反映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即反映了言语社区的地域分布特征;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和称呼言讲行为之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结合CCL语料库分别对“把”的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和动量词这三种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时分析发现,量词“把”的这三种形式在出现时间和计量对象方面都有所差异,而它们的计量对象都在不断增加和抽象化。我们进一步从体认视角分析发现,主客体间的多重互动贯穿于量词“把”的意义和概念的整个生成过程,从而使“把”完成了“动词义&名词义→集合量词义”“动词义→名词义→个体量词义(有柄事物)”“动词义→个体量词义(无柄事物)”和“动词义→动量词义”的词义转变过程。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体认的多重互动作用下,认知主体基于反映相邻性的转喻机制实现了量词“把”的生成及其计量对象的抽象化。本文能为基于体认观研究词义演变提供参考,并能为汉语外语教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Pun"与"双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un与“双关”是英汉语中各不相同的修辞格。从定义来看 ,“双关”即“一语双关” ;而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 ,甚至“多”关。从分类来看 ,pun包括paronomasia,syllepticpun ,antanaclasis和ambiguity ,而汉语的“双关”只能与前两项对应而无法包容后两项 ,与后两项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分别是“换义”和“歧义”。由于英汉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的pun与汉语的双关多各行其道。因此 ,在双语转换中 ,pun或“双关”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会消失。本文结合实例 ,探讨了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解释英语介词behind的多义现象,指出其意义包括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空间意义是该介词体现的最基本的意义,不同的空间意义通过隐喻映射方式扩展为各自的隐喻意义,其多义性形成过程实际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即由空间认知域向状态、时间等认知域的投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受语素义的影响,半同素同义词"秉承"、"继承"的语义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概念意义上存在区别."秉承"的搭配对象增多,并且受到"继承"词义的渗透,因此词义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两者在词义上的影响不是相互作用,而是呈现出单向性的特点."秉承"和"继承"在语法功能、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方面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释义片面、举例失当和文意训释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何其”一词解释的错误,阐述了现代辞书解释词义不能把词语的文意训释作为词语义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语义和语法特征方面对汉语的"一"及英语的"one"作一简要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在语义和语法特征及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周勤 《宜宾学院学报》2005,5(8):83-84,87
本文《晏子春秋》中“刷”的用法、词义入手,分析了诸如“梳”、“义”、“穿”、“戴”等一系列词语演变的轨迹,探讨了在词义缩减中人们的思堆联想在义住和义素两个层面上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