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龙 《成才之路》2013,(32):24-24
德育的重要作用,自古到今,概无异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  相似文献   

2.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司马光《才德论》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隋允康教授  相似文献   

3.
张炳妹 《考试周刊》2010,(2):155-156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4页。  相似文献   

4.
<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可见"德"的养成,更应从小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及未来。体育教师应不失  相似文献   

5.
谈新课程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与才华相比,人的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从小教育和培养。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那么,当前学校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德育工作呢?一、德育工作重在“导”而不在“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德育则是“己所欲,施于人”。有人把学校德育比喻成“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往往在德育量化管理制度上下…  相似文献   

6.
正刚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江西抚州杀师嫌犯上海自首。嫌犯所在的江西临川二中以"管理严、教风良、学风好、校风优、质量高"而闻名省内外。一个高三学生因上课玩手机,班主任老师说了他两句,就要了老师的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这是教育的悲哀!这正应了老教育家斯霞的"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也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曹之升在其《四书摭余说》中指出:“(《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曹氏认为《论语》中许多隐士都是以所从事的职业及形象命名的。他这种说法,在宋人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及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都曾经出现过,所不同的只是曹氏在中间加了一句:“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而错误恰好就出在这一句里。因为接舆是一位有姓、有名、有字的楚国隐者,《战国策·  相似文献   

8.
以"重德轻才"为倾向的儒家女性才德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出复杂面貌。班昭《女诫》首次将女性才德并论,虽轻才但却并不贬才抑才。王相之母刘氏《女范捷录》以有德之才和无德之才的利弊区分,驳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试图将女性才德关系再次恢复至早期儒家标准。薛绍微《训女诗》(十首)则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理性辨析晚清"女学"运动中的"重才轻德"思想,倡导"才德并举",女性才德建构也由"才女"上升至与儒家"君子"相接近的"巾帼儒生"。  相似文献   

9.
一、因命名时的角度不同而异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往往不同,因而构成的概念也就不同.《说文解字》;“犬,狗之有悬蹄者也.”“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段玉裁注:“有悬蹄谓之犬,叩气吠谓之狗,皆于音得义.此与后蹄废谓之彘,三毛聚居谓之猪,竭尾谓之豕同,明一物异名之所由也.”犬与狗是同物异名(或说狗是小犬,但总而言之仍是犬),彘、猪、豕也是同物异名.戈,又名“句孑”、“曼胡”.段玉裁于《说文》“戈”下注:“云‘句孑’者,谓其为句兵,取义于无臂之孑也.云‘曼胡’者,取义于曲处如颔领之肥大也.”  相似文献   

10.
“君子”一词在古汉语里经常出现,但含义却不一样,甚至出入很大,讲法颇为灵活。《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引用者略,下同)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 ‘无德者’的称渭。……②古时妻对夫的敬称。”《辞源》对“君子”的解释是:“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被统治的所谓小人或野人对举。②泛指有才德的人。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过:“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有才,谓之圣人;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无才无德,谓之庸人。”可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圣人、君子、小人、庸人的重要尺度。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各个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秘人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既要有乐观、自信、冷静、平衡的心态,同时又要具有相当的品德素养。文章围绕文秘人员的品德素养,阐明了文秘人员应具备品德素养的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云:“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是啊,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那纵有渊才何用?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过于“市场化”的专业教育,导致的德育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不仅深思:如何把“立德树人”与高职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呢?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无不铭刻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烙印,诞生于隋唐之际的科举制度.是农耕盛世的文明成果,也最为典型地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质。据《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相似文献   

14.
李杰 《考试周刊》2011,(9):14-1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是共同的‘参与者’、‘学习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是后喻时代当好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后喻时代,  相似文献   

15.
郅庭瑾先生指出“:无论使学生‘学会生存’也好,‘学会关心’‘学会学习’也好,只有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性地思维才是最核心和最首要的.”美国教育大师杜威先生也指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大师们为教育教学指明了目标与方向.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学数学离不开训练,离不开解题.但训练的目的和侧重点是解题的技能技巧还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重在训练技能技巧可能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而  相似文献   

16.
说“字”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17.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韩久林 《考试周刊》2011,(29):21-22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 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史学教育专家赵亚夫认为:"历史教育既是综合的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人类文化的‘解释者’。  相似文献   

19.
自上古虞舜而下,“德”一直被视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至春秋以后,诸侯雄起,教育盛行,“格物”、“修身”则成了教育的第一要务,于是,《大学》的开篇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在育人中的地位之重要。关于“德”,《辞海》上的释义为:“①道德,品德。如:美德,德才兼备。《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也。’②恩德,好处。《国策?魏策四》:‘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③感德。④事物中的属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各不相离。’⑤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具体事物从…  相似文献   

20.
2012年7月,在山东省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开题会上,我执教了初中课文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教学之后,在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评点之前,我就这节课的教学做了说课,阐述了我这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