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信仰中影响重大的关公信仰,在关帝故里是由国家与当地社会双向影响和共同建构的民俗事象.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关帝故里还是关公信仰,都是由地方多重话语来解释的,体现了社会不同主体之间交往实践的过程.关帝信仰在一个地方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它不仅与地方社会生活,而且与这个地方社会拥有的其它各方面历史传统文化结成了可以"互释"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发生"在地化"的关公信仰,才能使关公信仰得以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7-53
关公信仰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关公信仰分布广泛。通过对明清时期张掖地方志进行研究,调查相关碑刻,张掖关公信仰繁盛,是当地人好武尚忠的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了民众在恶劣生活条件下的心理诉求。政府对祭祀关公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且关公职能广泛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探讨民间信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张掖关公信仰有着连结官方和民众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间传说作为劳动人民的"口传历史",在记录与之相对应的民众信仰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口传身教的民众心理和讲述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广泛的社会功能,而使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得以流传下来。关公传说作为体现关公信仰及其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它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非宗教运动对洹河流域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非宗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革命可以影响一时,但不可能长久。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低俗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将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多层领域发生了许多改变,其中,思想多元化是文化领域中具体变化的重要代表。一直以来,我党对人民的“信仰”问题都十分重视,因其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模式,更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不断加强,多元化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信仰”的重要表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坚定的信仰,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鹿邑老子庙会的田野考察表明:传统国家以官府修庙及朝廷遣官致祭的方式对地方传统信仰进行干预,其意在于宣扬皇权天命与教化民众,而国家的介入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这是庙会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当代政府通过名人参观、题词,主持祭拜仪式以及政府体制内动员举办庙会、建构庙会文化的"文化话语"体系等方式主导了庙会运作,这体现了传统庙会文化在当代得以发展背后的国家意志。同样是民间信仰背后的国家干预,由于国家干预的目的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而通过庙会文化反映出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也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城学院学报》2011,(4):113-F0003
1.河东根祖文化研究1.1传统信仰研究:以尧舜禹、关公、大槐树移民、吕祖以及后土文化为代表。尧舜禹时代是中国道德文化形成的鼎盛时期,有关尧舜禹的足迹和传说遍及河东大地。关公被誉为中国的“武圣”,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吕洞宾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元以来,道教尊其为“始祖”。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一种文化,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政治、心理渊源。民间信仰自古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社会特别是乡村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由于人类科学的有限,宇宙的复杂多变,整个世界总是充满许多未知领域,自然界的神秘性为民间信仰的存在提供了沃土。除此之外,中国民间的存在还具有现实的功利性作用。民间信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民众需要过有信仰的生活,它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的心理,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广阔的传承性。本文就对民间信仰的存在做一粗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原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状况,以嵌入性视角分析民间信仰当代演变的外在依据和内在逻辑,探索民间信仰演变与制度变迁、民众需求之间的嵌入性关系,提出政府在民间信仰方面的教育、管理职责,以期通过民间信仰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丰富中原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世事变换交替的年代,佛教中国化极大地填补了中国人俗世生活的精神信仰需求,如信仰观音菩萨等,从彼岸信仰这个角度纾解了广大民众俗世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为传统民俗的素食文化、民宅民居风貌以及民间习俗等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佛教中国化对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唐伊始,民间信仰习俗中就确立了以龙王为主导的海神信仰。宋代,又出现了湄州林氏女飞天的故事,并持续受到历代统治者赐封,成为沿海民众普遍崇奉的妈祖,并取代龙王成为中国海洋信仰的主神。民俗信仰是民众生活的抽象反映,从龙王到妈祖海神信仰的变化彰显了中国海洋社会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晋商信仰多种多样,但主要以关公信仰为主。统治阶级大力宣扬、顺应民众的普遍信仰和提高商人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是晋商信仰的历史背景。晋商信仰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促使晋商树立了共同的价值观,提高了晋商的社会形象,培养了晋商敬业自律的职业道德,给离家在外的晋商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成功后的晋商得利忘义,经营风险提高,不能广纳社会贤才等。  相似文献   

1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传统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作为一笔重要的财富,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需要重视民间地方文献中包含的宗教、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祖先与民间神灵祭拜融合,形成家族传承,进而将民间信仰的神圣维度与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维度进行关联,并弥散在个体与家庭、邻里、社区、国家、天下百姓的系统关系结构中,实现社会规范和文化教化,维系和再生产了传统社会秩序,安顿了地方民众的精神心灵秩序。  相似文献   

14.
试论当代民间信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许多民俗文化现象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民间信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复兴的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个性化神灵的锐减;普世化;市场经济行为的大量渗入。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符合民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为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当前中国民众道德信仰有所衰落的社会转型时期,儒家道德的信仰化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成为我国当代道德信仰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因此,挖掘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内涵,对承接传统道德文化、清除道德信仰危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1970年前后以来,广西南部环北部湾地区上思县百管屯瑶族经济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公社化农业、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山地农业向商品性农林经济的两个阶段的转变,瑶族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在社会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天主教得到了复兴,瑶族人民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变迁。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是瑶族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瑶族宗教文化的某些积极因素,可以为瑶族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民间信仰群体中,关公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神信仰对象,自明以后随着国家政权北移,山西境内关公文化在官方极力推崇下愈加强化,最终呈现"关公庙宇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状况。从区域分布看,山西境内的关公庙基本上呈现南多于北、中多于东西的不平衡状况。对区域文化差异状况的考察,有助于充分利用各地关公文化资源,提高山西文化品牌效应,带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社会到当下,是三个人唱戏:军人——枪杆子,知识分子——笔杆子,民众——锄头把子。民国到当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在根本上是社会建设,改变人民气质,和政治哲学下的社会建设实践。只是,民国以来,社会权力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那就是,形成了军人政治,军人政治取代了传统的士大夫政治,军人以教育者自居,士大夫演绎为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方面也成为受教育者,另外一方面成为军人政治的帮凶。惟有民众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自古就没有发生变化,成为中国文化最顽固的象征人格。  相似文献   

19.
关公是京津时期义和团崇拜的神灵群体中出现率最高的神位。团众拜关公属于官方赞许和民间拥戴的结果,关公本人从关羽、关公到大帝、关圣的复合身份,启示了义和团从"草民"和"义民"身份更换的认同。关公多元的身份和处境暗合了义和团在直东和京津时期的境遇转移。晚清宫廷和民间频繁的关戏演出为义和团拜关公铺设好了信仰体系与接受美学的土壤。关公的神学和戏曲传播学地位构成了团众的精神支柱。严酷历史状况下团众的悲情表演,不仅迫使团民还原了其世俗性地位,亦使得关公的正神形象蒙受耻辱,从而为后世中国废除关公的神学地位提供了文化阐释的依据。义和团拜关公现象促进了中国神学体系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关公文化涵盖物态层面、艺术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搜寻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成果,基本理清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时间脉络、主题分布、高产作者,并从"关公文化"的梳理与探讨、关公神化过程及原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公形象和性格、关公信仰的现象、特点及原因、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建筑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主要研究内容,讨论了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