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姑妈小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我长大要生好多好多的小孩。”这话把我的祖母和姨祖母都吓了一大跳。而我却想,祖母和姨祖母心里一定很为姑妈感到骄傲——为这个母性十足的女孩子。也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女作家这样写:“在我的床边,一排放着七只小床……”完全是充满了幻想的句子,很美。姑妈和这位作家最终都没有实现梦想,但她们都成了骄傲的母亲,同时也准备把她们的小女儿教育成未来骄傲的母亲。但她们却似乎有  相似文献   

2.
那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神舟五号”从内蒙古额济纳旗发射升空;那是一个让世界为之惊叹和钦佩的壮举,“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航天英雄杨利伟再度踏上这片热土。内蒙古有着辽阔富饶的土地,纯朴热情的人民,它也孕育了塞外铸神剑的航天固体摇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作为一名航天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3.
一篇童话,包含着一个有益的教训,这个教训是从具体、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显露出来的。《骄傲的孔雀》这篇课文中有小朋友熟悉的动物,有趣的故事,通俗而生动的语言,读起来非常亲切。这则童话的教训,就隐藏在孔雀的美丽和它的骄傲的矛盾之中。结尾花喜鹊的话包含着较深的意思,也是这篇童话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剖析、理解、结合看图,展示想象,从而使学生受到“要谦虚,不要骄傲”的思想教育。一、紧扣题眼,谈话启疑。揭题后,扣住题眼“骄傲”,谈话启疑:孔雀是美丽的鸟,它那五彩斑斓的羽毛确实逗人喜爱。特别  相似文献   

4.
我的毛界字:‘‘叫”。在文章中,我的使用非常广泛,随处可见,凡是表示人或动物发出较大声音的地方都离不开我。然而,我在具体的句子中还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意义,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 1.“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这时,我表示“指派、吩咐”。 2.“老人常常在吃饭的时候向家里人叫苦。”——这时我可以和“倾吐、诉说”换名字。 3.“这鸡不叫鸡。”——这时我表示“是、称为”。4.“妈妈叫你呢,你怎么不说话。”——这时我是“招呼、呼唤”的别名。 5.“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这时我代表“使、让”。 6.“那…  相似文献   

5.
童言无忌     
一天,我班的一位小朋友在画画比赛中得了奖。当我把奖品——一支钢笔在展会课上奖给小朋友时,邻座小朋友不以为然地说:“我家里有许多这样的笔呢!”顿时,“我也有。”“我家有!”之类的“童言”四处响起。心中原本充满了钦佩和羡慕,感情天平为之倾倒,可刹那间由于一声声嘀咕,学  相似文献   

6.
课上一个老师说: “玛丽,我想请你给我一句以‘I’开头的句子。”玛丽想了一会儿,说道: “I is”老师打断了她,说: “不,玛丽,你不能以‘I is’作为句子的开头——你必须用‘I am’”。玛丽看上去很不安,说道: “但是老师……”老师叫道: “请你给我一句以‘I am’开头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日记》2009,(11):68-68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我看到了——发表在贵刊第10期上的“日记新鲜人”一栏中我儿焦鲲鹏的四篇日记及其照片,激动之余是由衷的钦佩与感动——我们与您素昧平生,您及贵刊却肯让我儿习作在贵刊的“重量级”栏目中亮相,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8.
有些造句练习,几个字就能组成一个句子,不必多动脑筋.为了使学生思路灵活,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造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句子中间补充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如用“和煦”造句时,学生造了下面的句子: 小树苗在和煦的阳光下生长. 我要求学生再将这个句子扩充.学生想了一会儿又造了下面一些句子: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的全人生负责!”我很钦佩王继初老师这种精神。作为一个教师,对学生到底应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根据责任感的强弱,答案也分不同层次。有的说:“我的责任就是传授知识,不教错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造句?造人?     
学完“宁愿”一词后,我让学生用它来造句。交上来的作业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我宁愿把好吃的东西扔掉,也不给弟弟吃。”“我宁愿把玩具扔到河里,也不给别人玩。”……乍一看,这些句子语句通顺,没有任何语法上的错误,是“正确”的。然而仔细一剖析,不难发现,这几句话有个共同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存在一种自私自利之心。面对这样的句子,我一时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打“×”还是打“√”。如果批对,无疑是助长了学生的自私心理;学生的句子里没有任何语法上的毛病,如果批错,也说不过  相似文献   

11.
汉语里的很多词往往具有两个或西个以上彼此相联系的词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或是引申,或是比喻,但也有一部分词,它们的两个词义之间的关系则是相对的或相反的,同时又是统一的。请看下面的例子:①骄傲使人落后。②我为你而感到骄傲。这两个句子中的“骄傲”一词分别是“自高自大”和“自豪”的意思,它的这两个词义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其统一点就是说话人的  相似文献   

12.
最后自然段是出彩点——前面铺垫文字,功不可没。一般作文,能写出前面的文字,但不是为铺垫最后自然段;或者能写卒章的句子,但在前文未能做好铺垫——从记叙文字中找不到句子的植根点:此文能将二者统一起来。但是,第一自然段“喷香的”三字应删除——破坏了卒章的意思;标题应改为“我愿是粒谷子”。  相似文献   

13.
指导学生造句,不但要让学生将句子造对,还应引导学生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发展呢? 一、引导学生注意前提.使句子语气通畅。例如用“……终于……”造句,有个学生是这样造的:“我终于做出了这道作业。”当然这个句子没有语病,是对的,但,这个句子造得不好。我问这位学生:“如果这题很容易,你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能不能用‘终于’?”他想了想,说:“《练习册》上的一道思考题,我想了很久很久,在哥哥的启发下,我终于做出来了。”这个句子就造得很好了。“思考题”,说明难;“想了很久很久”,说明我有决心解决难题;“在哥哥的启发下”,这是解决难题的途径。有了这三个前提,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我终于做  相似文献   

14.
《养花》一文在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10册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2、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上面句子中的“照管”和“照顾”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关心、料理”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照管”侧重于注意、看管,是“照料、管理”的意思,可以用于人,如“照管孩子”,也可用于事物,如“这件事由他照管”,其适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5.
此文有出彩句——“手心里是一枚亮晶晶的硬币”,但是,此处不是主要的;比它更出彩的句子是“她用手轻轻地摸着含笑花的花瓣,情不自禁地赞美”——“她”乐于助人的原因是“热爱美好的事物”。最出彩的句子是“我的钱借给同学了”——将“我”充当“助人者”和“受助者”的双重角色——好人有好报,文意向纵深开掘。  相似文献   

16.
句子不完整、不具体,是学生造句中常犯的毛病。要纠正光靠老师提示,讲评是不行的。在实践中,我积极指导学生学习范文,弄清词义和词语的使用范围,着重采用了积极引导、广开思路、热情鼓励的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以“全神贯注”一词造句为例,说明具体过程。教学时,我板书了这样一个病句:“全神贯注地看书”,问道:“谁能帮助老师挑出这个句子的毛病?”学生略加思索,指出了“没有讲谁在看书”。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谁”  相似文献   

17.
幽默哈哈镜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慈善家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的志愿,结  相似文献   

18.
读完了琼妮·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句子的教学。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个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怎样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进行句子教学?具体可分成三步: 第一步:建立句子概念,初步理解句意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句子,教师要通过传授句子知识和实际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1、写物的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写入的,用“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式。2、一句话的末尾要用句号、问号、感叹号。然后以课文具体句子进行实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造这样的“比喻句”:①“这个人我很熟,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②“我象妈妈一样爱劳动。”③“小红的妹妹长得象苹果一样圆”等。许多学生认为以上这些句子就是比喻句,因为句子中有“好象”“象……一样”的词。其实,他们对什么叫比喻句还没有真正地理解。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比喻句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我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四个问题:1.比喻句中必须有两类事物,如:“老师象辛勤的园丁教育我们”。如果句子中只出现一类事物,就不是比喻句,前面举的①②两例讲的都是同一类事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