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策划人语从反对灌输式教学到质疑无序混乱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感时,析出与之对立的词语——"静"。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课堂中到底有没有"静"?课堂中的"静"是否只是传统意义的"安静"?课堂中"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怎样处理好课堂中动与静的关系,为实现课堂目标的达成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追求"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的课堂,认为"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尽管有时这种"动"只是学生对浅显问题反应后的肢体或口头表达;我们也崇尚课堂上的"静",认为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考,尽管有时学生只是出于对问题的畏惧而被动地选择安静退缩。形式上的动与静不应该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追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活"了,学生都"动"起来了.勿庸质疑,这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然而,如果我们单纯地从形式上追求"让学生动起来",为"活动"而动,往往会导致课堂疏于管理,出现"活"而不实,"动"而无思的后果.那么,对于初中的数学课堂,什么样的"动"最有效,又怎样才能让学生"动"得有效呢?下面我将结合<中心对称图形(二)>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课堂预设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本文试图从模式选择、环节设计、策略触摸和课前反思等方面来阐明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从而使课前预设最大限度地成就一堂好课. 一、模式选择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预设应充分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追求一种以"软性设计"为主,"硬性设计"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弹性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的"动"就是互动、演示、讨论、操作等言行,"静"就是冷静思考、冷静聆听、冷静分析和冷静评价。完美的课堂教学就是"动""静"相宜,"动"的价值由"静"来提升,"静"的目标就是发展、深化经验,形成能力。应届教育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较多追求哗动、话动、和动、嘈动而忘却了"静",有的只能维持课堂教学的寂静、噪静、肃静而不能"动"起来。为此,建议加强大学课堂监督,让实习生有范可学;强化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意识,提升自己能力,并作为必修课;落实教学法课程目标,把好试教关;由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切实做好专业实习指导;做好实习工作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发展性教学。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舞台。那么,课堂上能否适时地把握好"动"与"静"的节奏,是评价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笔者以中学生物课堂上对"动"与"静"关系的处理为例,就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如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擎起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指明今后课堂教学的走向。我们要坚决摒弃以往沉闷、老套、"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课堂"动"起来。这里的"动"所指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课程背景的第十届高中青年教师课例展示给研究课型注入了数学探究的新鲜血液,通过追溯数学探究的核心精神与价值,从"师与生""动与静""思与术"三省数学探究课,最后对课后探究进行展望,以期数学探究在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后如日方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10.
自新课程实验以来,对待新课程的态度两类教师具有代表性:一类教师"隔岸观火",任凭新课程实践怎样如火如荼,只持观望态度,仍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从事教学活动,这类教师可称为"保守派";一类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一味追求时髦、前卫,紧跟"流行风",把课堂当成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这类教师可  相似文献   

11.
静来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的课堂,需要追求“有效”、“高效”,营造人文、民主、探究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更是“静”的,静中显动,静为动生,只有发自内心的、思想的动,才是真实和真正的动,这样可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武学上说以"静"制"动"是武林中的最高境界,可我想说对于一群活泼好动,天真可爱的孩子来说以"动"制"静"却恰恰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课堂中的"动"确实要比"静"来得更精彩一些。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文化,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本文从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意蕴、注重课堂教学多元文化的融合、营造对话生成的课堂文化、追求个性张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共生文化等五个方面阐述语文课堂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高效课堂。作为英语教师如何践行生本教育,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别让课堂变"客堂"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合作愿望的提高、探索热情的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  相似文献   

16.
领悟新课程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则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课堂提问都有哪些讲究呢?  相似文献   

17.
“活动性”是当代课堂教学的突显特征和共同追求,具有教学改革意义和课堂实践价值。但是,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追求“动”而缺失“静”,将会给教学带来诸多的危害,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应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和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协调好课堂的"动""静"关系,做到动静取舍有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共同的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中去,是我广大教师现实的任务,本文旨在从构建主体性教学的角度,探讨新课程理念与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正>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动"是指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下,经由教师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的活跃状态;"静"是指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静思默想、认真倾听等相对安静的状态,"动"与"静"是互为因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