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恩怨常比人们想象的要微妙复杂,即使童年的经历也会对她们成年后的生活和情感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女性在她们自身那个世界中的地位往往对她们具有更深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猫眼》中女主人公伊莱恩.瑞斯利微妙复杂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得出结论:"女人心结"而非"童年情结"、"怀旧情怀"或"厌女症"是对女性行为和心理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女人是男人胸中的第24块肋骨,找到她之前,男人的胸口一直隐隐作痛。诗人说:女人,美妙无比。女人,无以伦比。(一)好女人和坏女人很同意,温瑞安的观点:“女人祸水,男人祸火;红颜祸火,壮士祸土。”一翻开史书,才发现中国人眼里大抵是两种女人:好女人和坏女人.好女人就是能守节操,遵守’三从四德”的,符合“社会道德”的女人。坏女人就是妲己、妹喜这一流国色天香,却不幸成为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潘金莲一类的淫妇;吕后,武则天一类权利欲极强的女人。好女人是夫权社会体系的遵守者,她们的奖励是一座座高大的“贞节牌坊”。坏女人的惩罚是千年的口…  相似文献   

3.
父系文化的强势渗透与影响,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上,在婚姻、家庭、事业等问题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格的扭曲。《围城》中的女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有的还留过学,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所以她们不甘心接受父系文化分配给她们的既定角色,渴望着自由恋爱与家庭幸福。可是父系文化早已潜移默化,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产生了内化作用。本文着重探索父系文化在她们择偶上所产生的心理指归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韩剧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娜拉"们,她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徘徊。这类女性又分为三类,一类是隐藏女性特质,扮演成男性,以优势性别进入社会竞争的花木兰型;一类是女性意识过强,完全颠覆传统道德标准的野蛮女友型;还有一类被女权主义者称为"妖妇",她们是以偏激的方式对男权社会进行反抗的"坏女人"。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有很多令人扼腕不止的恶女人,在世人眼中,她们道德败坏、阴险毒辣、蛇蝎心肠,是恶魔一样的存在。但透过分析会发现,这些坏女人其实都是男权社会下男性的附属物,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蓓基·夏泼和曹七巧是中西方文学史上两个典型的坏女人形象,在她们的身上负面效应多于正面效应。这两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女性作为善良慈爱的母性的反面典型,带给后世读者的启迪却是深刻的。女人不是天生合格的母亲,是需要后天学习的。社会在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母亲方面也应该尽到责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两国女性作家作品中有女主人公的性抵抗,不仅具有可比的共同性,也有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差异性。这里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女性作家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跟别的男人上床,是因为她们表示不满或者抗议。韩国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也为了抵抗,而跟别的男人睡觉。在韩国的作品里,跟中国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她们自愿当"坏女人"。  相似文献   

9.
张瑞 《天中学刊》2012,27(5):75-76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主人公爱碧是一个沉沦于自己欲望的坏女人,一个不择手段改变命运的坚强女人,一个最终在爱中升华并救赎自己灵魂的奇女人。然而,纵使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其多元化的性格却为这部戏剧的成功奠定了人物基础。  相似文献   

10.
《白衣女人》中的几个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小说《白衣女人》中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揭示造成她们不同性格的真正原因:不管她们生活在怎样性质的社会———父权制、母系、父系等等,她们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只能做一个"无我"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身兼两种性格想保持人格独立的玛丽安选择终生不嫁,而软弱、病态的劳拉惨遭陷害的原因了。  相似文献   

11.
问题式思想追问的目的不是终极断言或真理答案,它是开放并不断发展的,整个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女性解放问题亦是如此。可以说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女性都是备受压迫的群体,所以要实现女性解放必须开放地研究压迫女性的各种情境。我们要看清女性的处境,包括回顾历史处境和认识现实处境,加强女性的自主意识,即理解女性的自由问题,探索女性的发展途径,即女性的解放道路问题,包括不能走过去的“屈从’’之路,而要走“抗争”之路,自主、自立、自强,最后迭到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思考与历史唯物论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的研究历程的深入梳理,可以发现当马克思谈到俄国村社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上的可能性时,他是站在“强肯定性”的意义上的,但当他谈到这种发展的实践上的可能性时,他实际上是站在“弱肯定性”的意义上的。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显示了其历史唯物论除了在历史本质论层面具有强劲的理论逻辑之外,在历史运作论层面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池莉近期创作注重在历史的叙事中发掘个体生命生长的历史过程,用优美、简约、蕴涵着激情的语言,“力求吸引读参与小说的审美”,参与历史的发现和评判。这一创作意向体现出浓郁的浪漫情怀与历史叙事的多维视角,是作对《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风格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认清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至关重要,又并非容易。党的历史经验证明,能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向全党提出了"根本要求"。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确立了自己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崛起的后现代学批评思潮。它的化背景为新史学、化唯物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它以历史化的各种话误实践,如学、人类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性”,以及历史的“本化诗化”表现出历史相对主义之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人性张扬"到"世俗关怀",显示出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历时性的嬗变轨迹。对其特征描述与深层根源探讨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客观把握近三十年来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面貌,深刻认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对文学思潮样貌及走向的巨大影响、"人性化"思潮对恢复五四传统与文学回归"人学"的意义,以及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潮流所具有的促进艺术民主化、大众化与反文化、粗俗化的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18.
在妇女解放的问题上,周氏兄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们在批判男权社会所执行的双重标准对妇女造成戕害的同时,也积极地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他们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即使在今天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六·二”配备是古巴女排对传统“四·二”配备阵容的创新 ,是国际排坛对阵容的一种新的称谓 .分析“六·二”配备的内涵、特点及要求 ,结合古巴女排的赛场运用做一比较 ,提出了中国女排短期内不便运用此阵容的建议 .  相似文献   

20.
如何保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不会丧失,同时又保证这一信仰热情不被滥用,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在“文革”中,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热情被引向了信仰主义的宗教狂热方向,在个人崇拜的幻象破灭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的淡漠和危机。“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悲剧,也是一场社会主义信仰的历史性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